压垮天下的泡沫读后感100字

压垮天下的泡沫读后感100字

2020-11-1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压垮世界的泡沫 读后感 

  《压垮世界的泡沫》是一本由[美]加雷·加勒特(Garet Garrett)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压垮世界的泡沫》精选点评: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文采的问题

  ●什么书更为永恒,就是这样一本讲29年事情的书,居然满眼看到的都是现在,除了里面偶尔提到一战,看不到任何什么大萧条之类的字眼。关于信贷的逻辑思辨,真心好书。

  ●當年

  ●对金融学、经济学、国际关系最经典的、最有文采的描述

  ●翻译有点糟

  ●严谨而不失幽默,与教科书上描写的那个美国差太多了,本书观点是参加一战的美国是个冤大头,尽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随便把报纸文章堆积起来就是一本书? 书籍里需要的是作者思维灵魂,不是其他人的。 写了什么吗?什么都没有

  ●不错,了解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无耻,及欧洲的阴谋。更可笑的是德国,借钱建起新国家。在新地方建,而不是拆旧建新

  ●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看,因为后半部分一直在重复观点。书的最后一页是精华,解释了为什么债权人被债务人联合欺负:因为欧洲人容不下突然崛起的美国

  ●凯恩斯的《合约的经济后果》的神预言

  《压垮世界的泡沫》读后感(一):赫德森的《金融帝国》也验证了这本书的观点

  可以对照读一读近代的一本书,也是一个美国人写得,赫德森,《金融帝国》,这本比宋鸿兵的那本不知高多少倍,尽管书名相同。还可以读一读凯恩斯的《合约的经济后果》,看看英国人观点下的巴黎和会,然后会对那段历史从金融的角度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凯恩斯在书中准确的预言了金融危机和二战的发生,他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一切是“债务无法无限累积”的后果,事实证明凯恩斯的正确。

  《压垮世界的泡沫》读后感(二):不愧之经典之作

  我是为了完成经济学的作业而看这本书的。一开始翻开来就感觉晦涩难懂,好几次弃了它。等到上课前几天发现实在不行了,就只好拿起来重新读。还好再次拿起来了。这次坚持拿起来发现完全不同了。外行的人刚开始读可能真的看不懂,只要坚持下去,就发现这本书不愧为百年经典。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此书强调了债务在其中的作用。还有一战后,各国之间由于债务问题的个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当然,由于作者是美国人,即使他再专业,也无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维护美国的色彩。尤其是后半部分,德国等欧洲国家还债遥遥无期,他大声为美国叫屈。树立了一个到处帮人却得不到感谢反而被怨恨的冤大头形象。当然,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

  《压垮世界的泡沫》读后感(三):原来美国还有这么小受的一面

  本想从图书馆搞一本虚拟经济相关的书应付公共课作业,阴差阳错地借了它。唉,亏它看上去那么新潮,结果是80年前的老书了。不过将错就错读读也蛮有趣的。

  开头的两章算是金融学的知识普及吧,信贷的原理、银行怎么运作资金、泡沫怎么产生什么的。中间讲了美国在二三十年代一系列慷慨举动。最后是美国怎么一步步从孤立主义发展成被整个欧洲压榨的冤大头的,有点像倒叙。私以为最后一章尤为碧血丹心,讲的外国政府一个个两面三刀如狼似虎啊。当然事实应该也是如此,只有永远的利益嘛。可是美国难道就是弱气受、糊涂得打不清算盘了?以我对历史课稀薄的记忆来看,一战后美国成为全世界的债权人也是美国国运转折的开始。作者在书中提到德国人如果能在一战后的废墟上看到十几年后的发展会怎样想,那么作者如果能看到将来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美国坐收几十年巨额铸币税利益又会怎样想?一个巨大的系统,它的运转功效不是看深一点就能看透的,说不清,说不清。我觉得美国当时顶多算腹黑受,而且现在已经转攻很多年啦。不过它在作者笔下有够温良恭谦让,为突出气氛,书中还从头到尾穿插了很多次诸如那些借给外国人的钱是美国老百姓辛辛苦苦挣的啦、外国用那些钱如何改善他们的公共福利或者用来与美国商品竞争啦、债权人收债难欠钱的都是大爷之类的小贴士。

  对这本书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大概都是出于它“80年前”这个视角的缘故。还有啊,我觉得封底的噱头(内容介绍)很扯,作者在书中很少提29年的大崩盘及出路吧?罗斯福新政的真意作者是在哪里解释的?未来的金融危机也将归咎于国际信贷?缺少专业知识,不懂这些~~但一样可以有所收获,好像穿梭时空、用彼时彼处的眼睛看世界。

  《压垮世界的泡沫》读后感(四):贪婪杀死了经济| 嘀哩评《压垮世界的泡沫》

  日光之下无新事,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会惊人的相似。80年前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震惊世界,80年后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令世界不寒而栗,背后原因竟如出一辙——滥发信贷,而滥发信贷是资本贪婪的天性使然。

  偏安美洲、远离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美国坐收渔翁之利,成为一战实际获利最丰富的国家。大量后勤物资和军事武器的出口,促进了美国初级产业和军工业的发展,为美国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战后,残垣断壁、哀鸿遍野、支离破碎的欧洲急需重建,大发战争财的美国瞬间化身为“大地主”,各种援助计划和信贷计划如雨后春笋纷纷在欧洲大地上演。信贷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

  战后的欧洲一片废墟、一贫如洗,没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资金购买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因此欧洲经济振兴走上了“借美国人的钱买美国人的产品”的路子。美国大地主银行账面上躺着巨额的外汇资产,令资本家蠢蠢欲动,向欧洲放贷成为获利丰厚的重要选择。此时,战时繁荣阶段衍生的国内巨大生产产能,一时供过于求,国内产能急需找到出口消化地,而欧洲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信贷是繁荣的产物,资本和产能一拍即合,信贷源源不断向欧洲涌入。

  “居民每增加1元储蓄,相应借贷要增加10元”,很显然,借贷作为政策工具被过度利用了。居民将收入储蓄在银行,是相信银行能安全保管自己的本金,并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贪婪的资本家将储蓄视作自己赚钱的工具,没有底线的将居民储蓄投入资本市场通过利息差不断“养肥”自己的口袋。

  银行的信用最终靠国家担保,一旦大量债务人无法按期归还借贷,银行坏账增加,从而引发居民银行“挤兑”潮。银行储蓄迅速减少,将导致借贷资本锐减,从而进一步降低银行收益,居民挤兑就有可能造成银行破产。如此恶性循环,就导致国家经济危机的发生。

  如果欧洲市场的借贷能持续产生增益,按期归还银行本金和利息,那就能形成持续的经济循环,经济危机便不会发生。那么,信贷是如何被欧洲利用的呢?到底能否产生增益?又是怎样间接造成了经济危机?

  一是支付战争赔款和财政信贷。因战后欧洲国家偿债能力有限,美国财政部已不再提供政府借贷,欧洲国家转向美国私人资本借贷。相应借贷款项被同盟国(如德国)用来支付战争赔款,而协约国(如英、法)则用其支付美国财政部贷款的利息或本金(以避免美国财政部不允许欧洲国家接触美国私人资本)。于是,美国资本转一圈,一部分又回到了美国财政部账户;资金空转一圈的流动并不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

  二是基础设施投入。战后欧洲百废待兴,大量资金投入道路、公路、铁路、桥梁、住宅、高端写字楼等基础设施,按照中国人“要致富先修路”的经济发展原则,这部分投资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仍有一些资金被投入“金字塔”(作者语)项目中,即过度追求本不需要的享受或过度开发毫无经济增益的项目。“金字塔”项目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看似有用,但却不能产生经济价值。

  三是投入再生产,同美国产品竞争。以德国为例,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市场占领野心,一旦资金投入振兴制造业,若放开关税管制,其出口的工业品将以成本优势大幅挤压美国产品的市场,造成美国制造业的衰退。所以美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希望通过增加对欧洲国家的信贷以利于本国工业品出口,促进经济的繁荣;一方面又担心欧洲国家制造业的进步反过来蚕食美国的市场。

  那么,问题来了,信贷终究要还呀,那怎么还呢?美国滥发的信贷并没有在债务国获得充分而合理的使用,信贷未创造出同等的经济价值,导致欧洲国家无力偿还借贷本息。

  德国公然声称“战争赔款等于进贡”,并以国家破产相威胁,多次要求全面取消战争赔款或继续追加借贷。作为德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担心德国破产后的信贷损失(高达几十亿美元),一次又一次的追加信贷或延后偿还给德国输血。欧洲国家担心德国破产后民族主义兴起,全面“红化”成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而给欧洲各国造成长远安全威胁,故也支持推迟战争赔款。一战最大的战败国,却在战胜国之间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不免令人唏嘘。

  一战过后欧洲国家深感政治中心远离,权力旁落,充满对世界第一大国的自然忿恨,又无可奈何。英、法等国只能通过发动舆论战,大搞道德攻势,声称一战胜利是协约国共同事业的追求,理应由各国共同承担战争开支,作为战争后期才加入协约国组织的美国应承担自己的经济和战争责任,故宣称希望全面免除战争债务。美国无法忍受欧洲国家的债务最终由美国人民买单,但对欧洲国家无力偿债的现状心知肚明,退而求其次,同意了各国根据偿债能力按不同标准归还信贷的结果。

  欧洲国家的信贷偿债问题,促成了大量的挤兑风波,欧洲国家、美国民众纷纷从美国银行提出黄金或本币,这又导致美国需要回收更多的信贷,但欧洲国家无力偿还。至此,形成了一个可怕的经济负循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由此产生。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优先考虑自己反而优先考虑世界各国,不对自己负责反而对他国负责;以这个角度思考,无论这个国家现在多么强大,未来都将不复存在”,与其说压垮世界的泡沫是信贷,不如说是美国人的贪婪和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