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浮生录》典范影评1000字

《烽火浮生录》典范影评1000字

2020-11-1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战火浮生录 影评 

  《战火浮生录》是一部由克洛德·勒卢什执导,罗贝尔·侯赛因 / Nicole Garcia / Geraldine Chaplin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火浮生录》精选点评:

  ●大量跟拍长镜表现流动感。

  ●多年前看過, 讓人迴腸盪氣不已.  還想再看 !

  ●顺着Boléro找到的,没想到几乎整篇贯穿各色音乐歌舞的战火边缘四国艺术家门三代

  ●多年前看过,依然值得复习。

  ●很美的片子

  ●结构上咱有那么一点点无法接受。。。

  ●看了四遍,看到第三遍的时候才知道讲了什么。串了很多个真实的历史著名事件,没有人物介绍和背景解说基本很难看懂。

  ●我到处在找这部电影,那里有卖DVD或下载,请给个信息。

  ●1.唯有艺术才能突破人类的成见与藩篱。2.平行叙事:莫斯科、柏林、巴黎、纽约。3.人类的故事只有两三个,却一再无止境地重播。4.舞台与广场:大量跟拍长镜表现流动感。5.群戏调度略显纪录式风格。6.战火永远不会是艺术的坟地。

  ●音乐值得听|一切都是循环的

  《战火浮生录》影评(一):【85】《战火浮生录》——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用音乐缅怀光阴

  《战火浮生录》 Les Uns et les autres 年代:1981年 / 国家:法国 / 导演:克劳德·勒鲁什 / 主演:罗伯特·何森、尼科尔·加西亚、杰拉丁·卓别林

  法国导演克劳德·勒鲁什最著名的作品是1966年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也被评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电影之一。相比较于其它爱情片,勒鲁什不注重设置“障碍”,而是平铺直叙,单线直行,尽管显得有点沉闷,但却十分纯真。他这种直白的风格,几乎贯穿了他全部作品,比如这部《战火浮生录》,作为一部表现战争史诗的电影,它没有把叙事作为重点,而是塑造了几个毫不相关的人物,来关注他们各自的命运发展。有丈夫参军而牺牲的俄罗斯女芭蕾舞演员塔蒂阿娜,有丈夫进了集中营的法国小提琴手,有曾为希特勒弹奏钢琴的德国钢琴家卡尔,有战时前往英国做乐团团长的美国乐手杰克·格伦。这四组线索在影片中是平行进行的,并且没有在二战结束后终止,而是继续呈现他们的子女后代们的生活状态。比如塔蒂阿娜的儿子谢尔盖也成为了芭蕾舞演员,小提琴手依然在坚持寻找被遗弃的儿子,杰克的女儿莎拉也成为了一名歌手,而那个被唾弃致死的伊芙琳的女儿伊迪斯也已经成为了播音员。时代在更迭,在进步,但战争留下的伤痛,仍然在下一代身上蔓延。所以他们在战争结束30多年后,走到了一起,用一首《波莱罗舞曲》向曾遭受战火洗礼的前辈和烈士们致敬。就算人物众多、线索庞杂,使我们理解电影剧情比较困难,但这一切都统统在结尾的那首繁复震撼的交响曲中得到释放。

  勒鲁什非常钟爱爵士乐,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就运用了那首知名的《Un homme et une femme》,而到了《战火浮生录》中,音乐更是占据了绝大多数篇幅,并且由于地域范围广,音乐类型也更加多种多样。有热情洋溢的俄罗斯民间舞曲,有浪漫缠绵的法国香颂,当然也有反映时代气息的美国爵士乐。音乐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电影的感染力,真正使其发挥了无国界语言的作用。

  亮点

  第98分钟,战争结束后,指挥家卡尔的第一场音乐会,据说所有的票全都售出,可是演出时他才发现,底下其实总共就只有两个观众。卡尔思索了一下,依然决定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完成演出。后来他们才知道,这是犹太人对德国人的报复。

  《战火浮生录》影评(二):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1981)

  

1、史記樂書說「樂統同,禮別異」,禮者理也,克勞德雷路許面對這個客觀世界的萬千現象,條理出其分別性、秩序性與規律性,讓我們看到不同時間、不同區域、不同民族與不同立場的人事如何生成,世界如何分化;可是,最後又透過樂(或者說是藝術),讓這些天南地北各自為陣的人們能凝聚和合,情意相通。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1981)原名是「我們和他人」——這片名本身就含藏著分別性與共通性。電影故事進行中,導演特別讓觀眾保持宏觀的立場,許多演員對話的場景中,觀眾聽不見這些人物個人說什麼,卻聽見時代轟隆前進的聲音,與此同時,我官仲卻又能全然理解人物的遭遇與生命細節,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2、在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的生命覺醒後,生命最大的享有是在「游於藝」中,透過審美感受到生命的完善性。

3、除了火藥庫地區外,我們出生於八零之後的一代人幾乎不懂戰爭為何物,先烈與遠祖那裡獲得的教訓業已日遠。辛意雲老師論語辛說卷一百一:

「子之所慎:齊,戰,疾。」古人說,這一章是記錄了孔子慎行的事情。慎,就是慎重、謹慎,也就是絕不忽略的事情。孔子絕不忽略的事情,第一,是齊。齊,讀作齋,意思就是齊,就是整齊,就是整齊自己散漫的心志,以求自己能專心致志,從這裡,產生虔敬的心,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得有一個專心虔誠的心」,尤其是我們面對敬祀的事情——敬拜祭祀。孔子曾說「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也就在於敬祀的時候,我們要能將自己的心專注,真誠到如同感受到神就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面前,就在我們的周遭,這叫作祭神如神在,敬神如神在。同時,也唯有在自己專心致志之中,才能等同自己參與了這次的敬拜,否則沒有這分虔誠的心,就等於沒有參與了這個敬拜。這就是基督徒們所熟悉的,參與禮拜一定要感受到神的存在,同時也要專心致志,全面感受,不然的話,即使參與了禮拜,也等於沒有參與禮拜,因為人的心不在,就等於人沒有存在。而真正的敬拜一定要超越人,超越自己,能真誠的感受到那分超越人的無限存在。換句話說,人在自我主體的建立中,不會自我膨脹到只看到了自己,以為自己無限。其實,人之外,有那個無限的存在。在自我主體的建立中,甚至於在人能參與了自己的命運的創造中,人還是看得到感受得到超越人的那個無限的存在。人在現實的存在裡,一定要知道自己個體的有限,同時要能感受到自我以外的無限,這也就是孔子在另外一章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智慧的展現。

第二,戰。為什麼戰也要慎呢?孫子兵法上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之事是關乎於群眾死亡的大事,不可以不慎。歷史上有這麼一段古史,戰國時趙國的大將要去世的時候叮囑了他的妻子,說:「我死了,趙王會因為我而任命我們的兒子來作大將軍,可是你絕對不可以讓趙王任命我們兒子趙括去擔任這個職務,更不能讓他率兵打仗,不過,請他做個顧問,勉強可以。」為什麼呢?因為啊,趙括雖然熟讀兵法,不過是一個書呆子,不僅沒有實戰的經驗,而且不知死生的嚴重性。不知生命不知死亡的嚴重性,他只是一味的夸夸其談,標榜自己熟讀了兵法,如此輕忽戰爭的實質,在真實作戰時一定大敗。所以,當時趙王堅持任命趙括為大將軍的時候,趙括的母親就跟趙王約法三章,說:「如果戰敗,可不能罪及我們的家族。」當然,趙括的母親也勸趙括不要擔任,非擔任不可的話也就斷絕母子的關係,以求保障自己家族的命運。結果,趙括帶兵與秦君大戰,大敗,而這就是有名的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兵卒的那一場戰役,趙國也等同於滅亡。所以戰爭是關乎眾人的生死,國家的存亡,這是一定要謹慎的,這也就是孔子的堅持。

再其次,就是「疾病」的「疾」。為什麼呢?因為疾病會危害到個人的身體健康。人有生命的自覺,展現了自己的精神,開展了自己的靈性,但不要忘了,絕不可忽略自己的身體,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是附載在我們的身體上的,我們有身體,才有一個真實而完全的生命,而這不可忽略。

近代國學大師錢穆賓四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解釋這「慎」字,我覺得解得真好,可以讓我們體會。他說,慎,是不輕視、不輕忽、不怯對。不輕視,是不看輕,以至於不草率——這個大家容易懂得。但「不怯對」的「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人的內心不害怕去面某些事、某些事實,換句話說,我們的內心沒有害怕去面對任何事物,我們在面對齊、戰、疾的時候,也就是孔子在面對齊、戰、疾的時候,既不輕視,同時沒有任何的逃避,同時也表示非常的慎重,或者我們說,他非常的嚴肅的去面對,這態度有點像英文的serious,就是很嚴重的意思,這是人世間重大的事情,他不逃避的!換句話說,人有時候在功利的價值觀底下,或是在某些特定的需要的底下,其實我們有的時候會用某些事去作犧牲,然後換取另外某些的事情,包括戰爭,常常都有這個決定,或者說這只是犧牲少數人,換取大多數人的幸福,然後我們就去做了,或者就給了自己理由去合理化了,就犧牲了少數人。所以,這個不怯對,是我們心中完全沒有這個陰影,非常慎重,非常嚴肅的去看待這三件事,而這三件事也是在人類生命、社會生命、個人生命上最為嚴重的事。

齊,指的不只是齋戒、吃素,甚至於也不只是沐浴更衣而已。因為這齋戒不只改變了我們平日的飲食,不只沐浴更衣潔淨我們的身體,同時還要消除平日的各種雜念,讓我們能夠沉靜下來,能夠專心,能夠靜肅。這些努力的目的是什麼?其實,古人的齋戒就是要祭祀我們的祖先或者天地,讓我們全心全力面對先人,面對天地,以作感謝的崇拜。因為先人,因為天地宇宙,都是我們生命的根源,沒有這些,就沒有我們,也因此,在這樣得心理下,我們這麼的敬肅,這麼的沉靜,這麼的專心,這麼的全心全意,我們才能在這崇拜的過程中進入到人類歷史的大生命裡面去,我們也才能進入道,進入這個宇宙天地中去,然後跟這個宇宙、這個天地,跟人類歷史、人類的整體生命自然的連成一體,而變成了一個大的生命體,一個大的和諧,我們才會產生同理心,才會意識到生命的共同性。

至於慎戰呢?這就是重視人民的生命。我們不把人民當作是國家、是政治、是個人領袖執政的一個工具,因而我們絕不輕起戰端,而要慎戰;面對生死的戰爭,我們要謹慎。至於慎疾,則是看重自己的生命,絕不可輕忽了自己的身體,這不只是對自己生命的珍惜,也是對自己身體負責任。以至於後來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孝之始也」,其實也就是從這個觀念一脈相承下來。所以我們不可以輕忽了我們個人的生命。常聽到有人說「我算什麼,我算什麼,我不值得人家在乎,不值得受重視」,其實這是不對的!我們要懂得我們是可以不在乎別人重視或不重視我自己,但是我們不能忽略自己,我們要珍惜自己,要看重自己,因為我們是認識生命的起點,也是一切真理認識的起點,有其獨特性。

這一切都是教人以生命為重,不可輕忽了生命。孔子面對生命這麼嚴肅,甚至於我們剛才說,是非常嚴重的,是serious的,論語裡面用孔子的態度來提醒人們,當深入的意識所謂生命的問題。如同古希臘用悲劇不斷展示、教育人民認識生命的部分,基督教也不斷在聖經裡面用上帝的話語、耶穌的愛來教導人民,呼喚人們注意到這個生命的問題,到今天,好多的人文學家,很多的藝術家,甚至於還有很多的科學家,其實也都是從人道的關懷上,不斷的提醒人們當意識到生命,能夠從生命中真正的醒覺,然後瞭解到生命的特殊性。

  《战火浮生录》影评(三):导演说

  法国著名导演克罗德·勒鲁什的这部可观性极强的影片,通过美、苏、德、法四个国家的四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半个世纪中的战争与和平带给世人的苦难与欢乐中,突出了反对战争、讴歌和平的主题。影片从思想内涵到艺术表现手法都有较高的价值。

  电影之所以不同于建筑、雕刻、音乐、舞蹈、绘画和文学,而成为“第七艺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直接诉诸视觉和听觉,自由地显示四维空间并具有四度向量的综合艺术。电影既如建筑、雕刻和绘画在空间内造型,又如音乐和文学在时间中延续,它是在空间内展现的时间艺术,又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电影和舞蹈、戏剧虽然都属于动的造型艺术,但电影却突破了后两者在时空方面所受的限制,在二维空间的银幕上,映出三维空间实体性的视像,在第四维即时间内延续其运动。摄影机就相当于观众的视点,在距离方位和角度上可以变化无穷,空间和时间可以不受任何局限地跳跃或交错。因此,时空性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影片《人有悲欢离合》对这一特性作了充分的体现。

  影片伊始,摄影机便带领观众来到莫斯科,进入了鲍里斯和达吉雅娜的爱情生活。继而,随着镜头的变换,我们又来到巴黎丽都歌舞厅,目睹了西蒙和安娜的恋爱经历。接着,我们又来到柏林,参加了卡尔的钢琴演奏会,看到他吻抱妻子玛格达的激动场面。最后,我们在纽约,看到杰克正在一边指挥乐队,一边通过电台转播向妻子苏珊娜和初生女儿萨拉祝福的情景。镜头一转,我们就从欧洲大陆三国首都跨越大西洋来到美国,不到半小时,偌大的世界都汇集在小小的银幕上,远隔万里的四个家庭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故事展开后,从一国到另一国万里空间的跳跃,仅在分秒之间。一部影片同时叙述多个国家数个家庭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最终又会聚一处,这类影片尚不多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并行交错的多条线索,条条脉络清晰,甚至同一位演员,既演父与子,或演母与女,西蒙父子、安娜母女、鲍里斯父子、苏珊娜母女和艾芙丽娜母女都是如此,观众并无头绪不清的感觉。

  影片的故事始于20世纪30年代,终于80年代,时间跨度较大。四国四家近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浓缩于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充分发挥了电影“抚四海于一瞬,览古今于须臾”的特点。

  在本片中,勒鲁什匠心独运,巧妙地把四个艺术家家庭的曲折经历,通过音乐和舞蹈两种艺术形式,自然地引入故事情节中,使它们作为两个艺术元素化合于电影之中,很好地为主题服务,充分体现了电影这门高度有机的综合艺术的特点。

  芭蕾舞演员达吉雅娜刚柔并济的舞姿,使人感到艺术家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安娜·梅叶那支凄婉动人的小提琴曲,使人联想起她一生不幸的遭遇。一曲勃拉姆斯悲壮的交响乐,记载了指挥家卡尔·克莱默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影片的主题曲“情系巴黎”和“你我他”的优美旋律贯穿影片始终,使人难以忘怀。

  影片开头和结尾的音乐舞蹈既点题又有呼应作用。影片开始时,苏联芭蕾舞演员谢尔盖在红色圆形舞台上,身着白色舞衣,跳着幽灵般的舞蹈,神秘的主题音乐如旷野上的和风悠然飘起。随着他的指尖、足尖、关节及颈部的痛苦扭动,观众不知不觉地被某种忧郁气氛渗透。镜头自然而然地转到莫斯科芭蕾舞大赛的画面,进入了影片主题。片尾仍是同样的场景,同一演员,同一音乐,只是美国年轻的女歌唱家萨拉和法国歌坛新秀弗朗西斯用他们嘹亮动情的歌喉,把同样的旋律唱得充满生机和希望。舞蹈由梦幻般的彷徨转入奔放、刚劲的旋转跳跃。舞台上的演员越来越多,他们伸开双臂呼唤着世界和平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全部影片故事,着重刻画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四个家庭三代人的不同经历。开始于30年代第一代人在二战中的苦难,经过60年代第一代人抚平战争的创伤和第二代人的困惑与追求,世界开始走入新的时代,影片结尾时,第二、三代人与父辈一起,联袂在埃菲尔铁塔下演出,表明了80年代的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德国音乐家卡尔·克莱默一生的经历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出场时,他身着燕尾服,像雕像一样,坐在巨大的黑色三角钢琴后面。纳粹卐字旗高悬,党卫军将领坐满音乐厅。二战打响后,他抛下妻儿,走在军乐队前面进入巴黎,机械的指挥动作,无异于木偶。他虽获巴黎歌女垂青,但作为战俘狼狈回国,儿子已埋在瓦砾之中。赴美演出时,偌大的剧场里,只有两名听众,在这个年代,人们还难以忘却种族的仇恨。在他最后出场时,是应国际红十字会之邀而重返巴黎,奏出了企望和平的新乐章。他的三次演出截然不同,第一次沉郁,第二次激昂,第三次抒情,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影片故事展开时,勒鲁什通过一个时间轴上的空间交错,将地球上几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表现出来。这种平行的叙述方式,使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当世界性的灾难来临时,生活在同一蓝天下的人类,命运是相同的,但命运又不完全是公平的。正如歌中所唱的: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但有些人更幸运些。丽都歌舞厅的歌女艾芙丽娜曾给人们送去过多少欢乐,在德军占领巴黎后,因她与卡尔·克莱默过从甚密,法国光复时被剃头游斗,亲友们避之三舍。艾芙丽娜走投无路,只得自杀身亡。战争期间,法国多少政要与敌勾结,通敌之罪却要区区一名歌女承担,命运之神实在不公。

  战争结束后,安娜获释回国。镜头跟着她在巴黎车站孤独的脚步向前移动,我们看到神态呆滞、心情沉重的卡尔被推上开往德国的列车。车站上一双双翘盼亲人的眼睛都饱含着泪水。这个长镜头表现了人类同命运的主题,战争带给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同样都是苦难。这个长镜头也使故事结构发生了变化,战前平行发展的四个家庭故事,从此交叉起来,为影片结尾时他们共同来到巴黎做好铺垫。

  影片作者试图向观众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活在地球上的同一代人有着相同的命运,而两代人之间的命运往往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父辈经过二战苦难的法国青年,60年代又饱受阿尔及利亚战争之苦。这场肮脏的战争,至今仍是法国文艺题材避讳的焦点。父辈试图忘却昔日战争的梦魇,年轻人对命运的抗争方法却是及时行乐,生命太短暂,和平的生活又能持续几时,今朝有酒今朝醉,尽情享受眼前的稍纵即逝的幸福生活。萨拉在大洋彼岸沉醉于烟酒、爱情和歌舞中,丽都歌舞厅经理的儿子亚历山大抢夺了父亲的财产和情人,嫖娼宿妓、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但也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这垮掉的一代人,有人像亚历山大这样颓废,有人像谢尔盖那样挣扎,有人迷惘,有人徘徊,也有人在失落后奋而进取,就像弗朗西斯那样,也有像萨拉的情人安东那样以结束自己生命作永远的解脱,更多的人则是在寻觅和企盼。影片通过一场拳击赛象征性地表现了这群人的心态。亚历山大和他的朋友们把自己的前途押在两名拳击手的胜负上。在这场戏中,镜头并不对准赛场的中心人物拳击手,而是细致地描绘场下观众的神态,拳击手之一是亚历山大的好友菲力浦,大家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胜利上。一个摇镜头把这群呐喊助威的人的心态和气质表现得一览无余。随着场上的变化,他们时而双目发光、大声欢呼,时而神情沮丧、唉声叹气,或张口结舌、呆若木鸡,或欢笑雀跃、举冠相庆。当代表他们命运的菲力浦被对手打翻在地,再无还手之力时,他们个个惊愕得面面相觑。一个俯视镜头把集中在画面一隅的这群人的沮丧和绝望神情,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里。

  影片导演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和烘托气氛。手法之一是对比。例如战争前后判若两人的安娜:1936年当她与西蒙恋爱结婚时,是那样的年轻妩媚、光彩照人,当她从集中营出来,在火车站里拖着沉重的脚步,目光呆滞迟疑不前,人们自然想到夫亡子散给她精神造成的痛苦。再如杰克凯旋回归家园,妻子苏珊娜女儿萨拉用音乐和歌唱欢迎他时,一辆军用吉普在邻居门前戛然刹住,一位军官通知一对老夫妇,他们那对双胞胎已葬身于诺曼底,两位老人抱头痛哭,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勒鲁什十分重视影片的观赏性,本片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但过分强调观赏性而忽略了真实性,就会失之偏颇。人物的命运有偶然随意性,故事情节也常有巧合,但把过多的偶然和巧合加在一起,就难免失真。让四个家庭的几代人相聚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共同为国际红十字会义演,造成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固然场面宏伟,精彩的歌舞演出引人入胜,但人们总感到有几分不够真实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