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漠祭》读后感100字

《年夜漠祭》读后感100字

2020-11-1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大漠祭 读后感 

  《大漠祭》是一本由雪漠著作,读者出版集团(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漠祭》精选点评:

  ●没有喜欢的角色 大漠风情赤裸直接 人心都变得坦荡了 不知是好是坏

  ●黄土大漠

  ●朴实无华又让人感动的揪心

  ●可怜的农民,尤其是生在农村的女人

  ●如兔鹰般,紧紧的被束缚。

  ●雪漠最好的小说。对于我而言,是另一种风土人情的呈现,更是另一个时代的悲欢。

  ●怅然若失

  ●这本书是雪漠老师的开山之作,据说是花了十几年才孕育出的“大书”,讲述了西部农民的生活,他们就是这样的活着,在那片苍茫的土地上,一茬又一茬的人他们的恋爱、生活、死亡。质朴的语言吸引了我。我喜欢那个莹儿,那个殉了爱情的女子,我喜欢孟八爷,那个智慧的老头……

  ●没读完,读了个开头!

  ●雪漠老师大漠三部曲的第一步,浓郁的西部文化,朴实的老顺一家。。。

  《大漠祭》读后感(一):博大精深,值得深究的世界

  雪漠用自己的文学之笔,用整个的生命创造了另一精神世界,演绎了另一人文景观,构建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他立足于甘肃凉州,立足于西部文化,放眼于整个的人类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命运的改变,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及体验都一一渗透到作品里去了,这是一个博大精深,值得深究的世界。

  《大漠祭》读后感(二):大漠生活萎,何以祭奠之

  《大漠祭》赏析 ——大漠生活萎,何以祭奠之 大多数情况下,作家处于源于和现实的那一种紧张关系中。既沉湎于想象,又被现实所控制。我在想,是不是作家的写作要从现实出发,可又怎样才能做到作家和现实和睦的朝夕相处呢?慢慢发现,优秀的作家笔下,现实永远处于遥远的状态,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光。并且作家对于现实的写作,并不是一味的发泄作家内心的情绪,控诉或者揭露,而是一种展示所谓的高尚,也不是那种美好的东西,是一种对于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态度,既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对待世界。真真切切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而不是单纯的反映生活。这就是我一味推崇乡土作家的原因,我觉得他们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如雪漠《大漠祭》、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余华《活着》等。在这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文化与文化的发展的根源在北方,在西北。只有西北才能挖掘出作家想要的真实——现实处于遥远。 雪漠的《大漠祭》就是在平平静静地告诉人们“我的西部农民父老就这样活着,活得艰辛。但他们就这样活着。”辽阔雄浑的大漠风光,潦困贫穷的生活状况,人物性格不一,命运艰辛,对充满西北原生态生活的描述真切表达作者的感悟和生命的深刻认识。 翻开《大漠祭》,迎面扑来的浓郁生活气息,无非就是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一群农民——老顺一家人的生活。正如作者所说“我想写的,就是一家西部农民一年的生活(一年何完又是百年)。”确实如此,书中描写就是老顺一家驯兔鹰、捉野兔、吃山药、喧谎、打狐子、劳作、偷情、吵架、捉鬼、祭神的生活事,其实就是一部生活史。人物的生之艰辛,爱之甜蜜,病之痛苦,死之无奈。大儿子憨头患肝病的磨难与死亡;二儿子猛子和双福女人的偷晴与被捉;三儿子灵官与嫂子莹莹的私情与自责;女儿兰兰和丈夫白福的矛盾与决裂……仅仅老顺一家在贫困磨难中的挣扎,岂不是全村生活状况的描写?生的挣扎,爱的渴望,死的悲哀。 作者以浓浓的乡土情写作品,写“故乡人”很艰辛,很无奈,很坦然,是生活状况也是生活态度。正因如此,《大漠祭》没有生动的中心情节,没有中心人物,也没有什么崇高思想,有的就是艰辛活着的一群农民。他们老实、愚蠢、狡猾、憨实、可爱又可恨,作者对其是“哀其不幸”。因此《大漠祭》无法取悦读者,不过对于读者我想说“爱看不看,不看拉倒”。 作者写生活,写生活体验,生活的感悟,平实中有深刻的内涵,厚重而又悲概的风格。虽然小说在叙事写作、艺术结构太基于传统现实,显得“土”气,但毫不影响它的亮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不再。文学与文学发展的根源在哪里?生活本之艰辛,以坦然顺之。 2017.3.4

  《大漠祭》读后感(三):透过时代的“眼睛”铸就光明之心

  透过时代的“眼睛”铸就光明之心

  2008年8月随着作家雪漠第三部长篇小说《白虎关》(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面世,他写了二十年的“老顺一家”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二十年前,身为农民儿子的雪漠构思的《大漠祭》是一部中篇小说,其意图就是想写写西部农民的生活,看到父母一般的农民整年牛一样地劳作,很苦,没个卸磨的时候,他就老埋怨那些作家,为啥不写写农民如何活着呢?埋怨多了,就想,他人不写,那就自己写吧,但令他想不到的是,这一写竟耗去了他人生中最为宝贵的20年青春。《小说评论》原主编、著名评论家李星著文说:“开始动手写《大漠祭》时,雪漠只有25岁,到2007年9月《白虎关》定稿、2008年出版时,雪漠已经45岁了,中间相隔了整整二十年,雪漠将自己生命的黄金岁月,几乎全部给了祖国西部这个农民和他的一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当有人说:“竟然用二十年时间写了一家农民?”雪漠这样回答:“不,我仅仅是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我自己。当然,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更高意义上的‘完成’,会在我日后的生命里发生。”

  《白虎关》出版后,我随即写了百篇的评论文章,从中挑选了代表性的十篇发给了甘肃作家网的田世荣老师,他读了之后给予我极大的肯定和鼓励,一些文章也相继在甘肃作家网上刊登了。自2007年以来针对雪漠的作品我写了千篇之余的读书随笔,引起了一片哗然和不解,种种的非议和误解也接踵而来,令我措手不及。田世荣老师说:“研究一个人的作品本来没有错,我们作家网会全力支持你。”就是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力量,使我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一如既往地走了过来。随后甘肃作家网即与我计划筹建雪漠作品研究专栏。

  两年来我反复阅读了雪漠出版的所有作品,同时,也大量阅读了关于雪漠作品的评论及相关媒体报道,从中慢慢梳理出了一些研究脉络。2007年3月当我读完《猎原》六遍之后,一口气写了两万多字的随笔时,我猛然醒悟到“在心灵的猎原上,你我都是猎物”。也就是在那时,我明白了文学的意义。于是,我知道雪漠的小说并非单纯是评论界所定位的乡土小说、西部小说、环保小说等,其作品的精神及内涵有待于进一步地深挖,正如有位评论家所言:雪漠是属于那种“深掘一口井”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他的作品还没有引起国内外文学界、评论界及媒体的足够重视,真正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所以,我在《用爱拯救灵魂》(《红豆》杂志2007年第11期)一文中写到:“综观雪漠的所有小说,我们发现,他是一个真正探索人类灵魂的作家。为了写出直指人心的作品,他投入了全部生命和真诚。他的小说,往往透过‘小人物’的灵魂而窥探整个人类世界。”研究一位作家的作品必须深入到文本及精神里去,解读灵魂的作品必须要投入全部的灵魂。浅显的阅读,浮躁的解释,流于形式化、概念化、套路化、功利化的研讨都是毫无意义的。

  雪漠用自己的文学之笔,用整个的生命创造了另一精神世界,演绎了另一人文景观,构建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他立足于甘肃凉州,立足于西部文化,放眼于整个的人类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命运的改变,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及体验都一一渗透到作品里去了,这是一个博大精深,值得深究的世界。例如2008年出版的《白虎关》对西部大开发,对农民命运的改变,对千年农耕文明的反思都倾注了他独有的思考和全部的心血。他说:“西部的开发,最主要的是心灵的开发,也可称之为观念的转变。最终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是智慧。心变了,命才会变。眼下要紧的,我们要改造人文环境,完成西部农民灵魂的重铸,从改变农民的心性、观念着手,完成灵魂的重铸。这应该是文化教育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评论家雷达先生在《中华读书报》“著名评论家回望2008文坛”一文中说:“雪漠的《白虎关》是一部生命体验饱满、细节描写精彩的,表现农民西部生存的作品,非常耐读,坚实有力,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精神极度“缺钙”的时代里,文学趋向边缘化,功利化,宗教、哲学、艺术等被制度化、教条化、媚俗化,虽现繁荣多样,热热闹闹,但真正能给心灵带来抚慰和宁静的文化寥寥无几。雪漠作品的存在无疑是一股清凉,一股力量,直指人心,净化并提升着我们的灵魂,作品中所承载的那种利众精神和悲悯情怀,那种大格局、大境界,大善和大美,书写的大心和大爱足以成为时代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能使人洞察出生活的真相,窥探出命运的轨迹,让人远离鄙俗,远离小我,重塑人格,久久熏习定能铸就光明之心,继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更祥和。西部文化的博大精深、雪漠倡导的大手印文化都应该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应该成为研究的一大课题。正如雪漠所说:“当这个世界日渐陷入狭小、痛苦、仇恨和热恼时,我们的文化,应该给热恼中的人们带来清凉,带来宽容,带来安详和博爱。”

  随着雪漠其他著作的相继面世,越来越多的朋友寄予关注和研究,他们在解读的过程中写下了大量的读书随笔及心灵感悟,对中国的善文化,对东、西部文化,对人生,对命运,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升华。很多人在雪漠作品的熏染之下心灵变得明白起来,命运也随之改变了。他们和我一样信奉着雪漠作品中所蕴含的利众精神及创造性的人格,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了生活实践中去,奉献社会,服务众生,以利众行为铸就完美的人生。

  在解读及研究雪漠作品的不长时间里,得到了众多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他们或在物质上,或在精神上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和关切,在此一并感谢!感谢田世荣老师的理解和无私帮助,感谢甘肃作家网全体成员背后的默默奉献,愿“雪漠作品研究中心”的成立能给世界带来全新的感受,带来心灵的光明。

  古之草

  2009/6/20

  《大漠祭》读后感(四):我和《大漠祭》作者雪漠之故事

  1 和雪漠先生见过几次面,那都是十年前的事了。 前些天看到入选《武威大辞典》的六部文学作品中有三部出自他手,不禁为这位曾经影响过“一些人”的凉州作家高兴。 今天打开记忆的仓库,把尘封已久的回忆翻出来,重新感受这样一个西部汉子带给我们的若干真诚和执着。 人在生活中的成功,执着这一心理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人确立了正确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定然会成功,雪漠先生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据他说,写作《大漠祭》就曾“闭关修炼”十二年。其中滋味,只有雪漠清楚,局外人只是以现在他的成功去揣摩他当时的艰辛,也只是想象罢了,所以理解“老顺一家”的故事,即便是地地道道的凉州(甘肃武威的古称)人,也只能感觉“真实”,而不知道作家与作品人物的那种暗在相通的关系,不知道作家的心境对作品人物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如果要深入地读某些文学作品,应该从读作家开始。 2 十年前的事,细节的地方已经全然模糊。当时我还在武威师范读书,应该是二年级。中师生活的自由、开放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确实功不可没。 学校有个“曙光”文学社,在不到一千人的学校内,社员竟然能发展到三、四百人。有时候,形成一种风气可能是大众冲动,也可能是部分人对某些事物的坚定信念,有意引领形成一种氛围,这两种状态都是不稳定的,后来的事实却是证明了这一论断。 我当时在社里任副社长,社长是张兆鸿,主编是许仁,副主编是杨旭林,还有一个副社长徐松。一次偶然机会,我在武威电视台的楼上认识了雪漠先生,听说他出了本书评价很高,叫《大漠祭》,很是钦佩。 有人说,从陈忠实的脸上可以看到黄土高坡的沧桑;我说,从雪漠的脸上可以看到西部人的粗犷。 雪漠先生一脸和蔼,操着本地方言,话语亲切舒畅,最有趣的是他那浓浓的络腮胡子和微有卷曲的头发。 艺术家的风范由此可见,当时十八、九岁的我以为这种形象确实有它特别的地方,就像他,能写出那样知名的小说,非常人之所能。 我抱着一颗崇拜的心向他询问了成为作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耐心地给我讲了不少,可怜我愚蠢的脑袋,现在只记得其中一点,就是“保持一个颗纯真的心”。 当时很疑惑,不理解大作家为什么把成功归功于“纯真的心”。为什么不是天分?不是热爱和执着?不是刻苦和艰辛? 后来的一个问题也似乎有些滑稽和无知。 我问能不能跟他学学写作? 自然被他拒绝。 他说,文学创作最好有一颗纯净、天真的心,你们年龄不小,已经沾染了社会上一些污浊的风气,很难改变心性真诚的创作。 他怎么这么直接,我直嘀咕。“你们沾染了社会上的污浊风气”我生活的很自由、很真诚,怎么就污浊了呢?很不解。 现在回忆,雪漠先生的一番话里更多的是对文学的真诚,虽然一个人可能因为功利拿文学改善生活,毕竟先吃饱肚子才能谈写作,但他直到现在仍然对文学的敬畏和崇尚让我钦佩! 现在先生提倡的“大善铸心”依旧是十多年的那份真诚,那份纯真。 因为善,心才纯,才明净。 无怪乎雪漠先生对佛学才如此的深刻钻研和倾心传扬,至于的现在大手印和香巴文化,这是我一知半解的事了。 3 回到学校,就和张兆鸿商量,能否请他来做个讲座?他会来么?怎么请他过来? 听说他也是武威师范毕业的校友,应该会过来跟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们谈谈写作的吧。 还有啊,据说他的《大漠祭》用武威话写的我们现实中的生活,非常有趣。是么?我们可以看看买本看看哦! 何不请他来这边签名售书呢?我们先在文学社内向社员宣传一下,然后去各个班上去动员,说武威著名作家新秀,武威师范校友,我们的大师哥雪漠,出版了一部时下好评如潮的写我们武威现实生活的小说《大漠祭》,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刻,他将要来我校进行签名售书活动,并举行文学讲座! 那一定会当场掌声如雷的! 是啊!如果我们能做成此事,那一次是“功不可没、功在千秋”啊!哈哈!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想想应该怎么策划这个活动! 我和张兆鸿去找许仁、徐松、杨旭林三个,话一出口,立马齐声赞同!于是,我们兵分两路,一路是我和张兆鸿联系雪漠先生来校讲座,另一路是他们三个负责发动社员,布置会场。当天我们就给雪漠先生打了电话!他很客气,同意了我们的建议,约定周末晚上到他家去具体商谈! 雪漠先生当时住在区中专的家属楼吧,好像! 和张兆鸿过去时,天色已晚,雪漠先生很热情,进门入座就和我们聊起了讲座的事。 雪漠先生的客厅很特别,好像是和书房合二为一的。特别是桌子上有个人的“头骸骨”,初看有些惊怖。为这个客厅增添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神秘和深奥。 雪漠先生的客厅里一面墙整强是一个大书柜,书柜里全是书,当时我们都非常的羡慕。 谈了很多,除了具体程序外,还学习了很多写作的经验。因为要到各班做宣传,就先请雪漠先生送我们两本书,先生应允。 趁他到另屋拿书时,我们移到书柜旁隔着玻璃细细看了看先生的藏书。作为热爱文学的两位小青年,看到这么多的书,免不了的惊叹!我们俩互相念叨着,这么多书多少年才能读完呢?如果更给我们借几本读一下该多好。 似乎自己就沉静在一片书海中,各种人物形象从身旁走来。眼睛来回游动中,我猛然发现,书柜的一边贴着一张纸条,用毛笔写着“概不外借,免开金口”的字样。顿时有些失落。大作家怎么这么小气呢?! 我是一个善于设身处地去想的人,立刻明白了雪漠先生的这种“小气”,只要是一个爱书之人,哪一个不“视书如命”呢?记得,每次过生日,朋友都说给我准备生日礼物最方便,去一趟书店就搞定。现在藏了不少书,但也怕朋友向你借一些比较珍贵的和自己常用的,更怕借出去遗失。 4 雪漠先生拿出来两本《大漠祭》,说先给我们拿回去当宣传,也先送给我们俩。我思忖,能不能让雪漠先生在上面签个名呢? 张兆鸿还没有从书海中晃过神来,浅浅地笑着试探性的问: 陈老师,这么多藏书!你真是博览全书,能不能向你借阅一本呢? 我用手捅了捅张兆鸿的胳膊,他一愣。显然没有看到书柜上的字。我举起右手示意了一下。 哦,不好意思,陈老师,我没看到那几个字。你的书真多啊,像个书海。 雪漠老师露出了些歉疚的微笑:我这些书是有用的,也怕别人弄脏,弄丢。 您能给我们在书上签个名么?我立刻转移了话题。 好,好。他拿起笔,在我的那本的扉页签上了“***先生大正,雪漠”,雪漠先生真谦虚,我心里想。我还是第一次被称为先生,也是第一次大作家请我“大正”。偷偷欢喜了一番,我哪敢大正呢?等回去慢慢品读,宿舍熄灯就钻到被子打灯读。 回头看,张兆鸿的那本也是同样的内容,“张兆鸿先生大正,雪漠”。随即,他从桌子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个印章和一盒印泥,在“雪漠”下方盖了一个正方形的印。我看了很久,就是不知道什么字,也免得浅薄,就没有大胆向雪漠先生请教。 后来琢磨过许多次,也没有搞清楚哪几个篆体字到底是什么? 讲座那天,我们向学校领导打了报告,负责指导文学社的邓万太、张占辉老师非常支持,特地对会场布置、报告程序等给予指导。 下午我和张兆鸿打车去接雪漠先生,并带了二十多本着作,准备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期间,有个问题也是我们较为担心的,雪漠老师一口地地道道的武威话,讲起生活中的故事,武威人听起来亲切之极,但那些古浪籍、民勤籍的同学能听的懂么?!简单地跟雪漠老师商量,让他讲慢些。 雪漠走进阶梯教室时,会场顿时轰动,雷鸣般的掌声,一浪袭过一浪。 我也傻眼:这么多听众啊!原来预想三、四百人来听,结果来了可能有六七百。阶梯教室大,坐得下,除了开学校大会外,这还是第一次聚集这么多同学在一起。张兆鸿的主持词也特别有意思,话不多,却很生动幽默。 一个真实的武威汉子,一部真实的西部小说,在西部广阔的时空演绎老顺一家的故事,在凉州古城刮起大漠之风。这个汉子,就是眼前这个典型而标准的西部大男人——雪漠先生。下面以热烈的掌声请雪漠老师给我们做讲座。 我是武威人,雪漠的演讲听的很清楚,而且激动有加。想知道别的县区来的同学听的如何,捅了捅张兆宏。 张兆宏是古浪人,问他,听的清楚么? 很好啊!好生动,雪漠老师不但书面文字好,口头语言还有内蕴,很亲切。应该没问题,他讲的慢。 又捅捅右边坐的徐松,问,怎么样? 同样的回答。徐松是民勤人。顿时,心里的担心消失。 雪漠老师写《大漠祭》的过程充满艰辛,然而,成功的人必然要有毅力。雪漠老师也曾说,成功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定力。 5 因为十年前的事了,演讲的具体内容记得不是很清楚。但雪漠老师讲到两部著名著作,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一部是我们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另一部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雪漠老师对这两部小说感情甚深,连连续续讲了很多内容。特别是俄罗斯文学,有关人性的东西,雪漠老师甚为赞扬,在他的小说中也有类似的书写。 演讲之后是互动环节,很多人都是以递纸条的方式提问。 关于雪漠笔名的问题颇引人关注,雪漠说,他的笔名来自甘肃两个知名作家的名字。他说出这两个作家的名字时,同学们私下有议论,原来我们身边这么多大作家哦。 对于这两个作家,其实我们一点都不熟悉,师范的读书生活,参加了许多活动,虽似增加了不少见识,但生活状态仍然是比较封闭。凭现在记忆,一个好像叫雪潇,是个诗人。另一个叫漠*,也记不大清楚了。但从雪漠先生的讲述来看,这两位作家给他的触动和影响确实不小。 雪漠老师在每一本书上都写上一个名句,目的在于鼓励各位师弟师妹努力向上。偶尔会问问,你的书上想让我写什么? 王国维所谓的人生三境界,那些句子都如流水般淌到《大漠祭》的封面上。记得一个师弟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不是爱情诗句么?怎么能题写在书的扉页上呢? 雪漠老师抬头望望,蹙眉。慢慢解释,这个句子本来是写爱情的,现在用来形容人生或事业、生命的境界。这个“伊”字可以代表书啊,学问啊,等等。 那天,我记住了雪漠老师题写的一个名句:每临大事有静气,不随落叶舞东风。当时不知道这是哪个大家之作,于是默默念叨,要想成为人上之人,就要坚守自己的追求,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确实很重要。 后来每每想起这句,不由自主就和王国维墓碑上陈寅恪先生的题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联系起来。 曾经在百度上搜索过这个诗句,但仍没有搜到结果,只看到三代皇帝之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世无古贤。 至于后一句,到现在仍然没有找到出处,倒是找到类似诗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虽然意境不甚相同,但情志有相通之处,都是一种孤傲、清高的人格。 6 据说雪漠先生入住了东莞樟木头作家村,并担任副村长,村长是著名评论家雷达。 东莞的城区莞城是去过的,樟木头没去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莞是个浮华奢靡的城市,应该文化不多,但政府比较重视,也有钱,自然容易引来人才。似乎这样说与搞艺术的人的人格不符,但我以为精神价值的追求也应以基本物质满足为前提。 雪漠先生的小说除签名版《大漠祭》外,在网上还购得了《猎原》、《白虎关》和《西夏咒》,在新浪读书简单看了下《西夏的岩窟》,还没有看完。 对于武威作家,我都是以崇拜而敬慕的心情来看待。 武威人,身在外,看到家乡的信息,有无比的亲切感。在如今时代,作家不能蒙头在屋做文章,应该走出去,还要懂得适当包装。 武威有很多有内力有文化的作家。 最近看到刘梅花的散文,感觉到一种从内心自然生长出来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是装不出,做不出的。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一颗对文学赤诚的心,是不会有如梅花暗香浮动的文风文气。 还有秦不渝的武侠小说,看到有人冠之以“新”,我就拿其作品和我比较熟悉的步非烟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秦不渝这个名字就有武侠味,小说情趣横生,情节跌宕,文字很美,可能是有一颗浪漫的心。他们都是文化人,自然也有一个文化心。 当然,还有李学辉和其《末代紧皮手》、丁皎年和其《魂桥》、李林山和其《牛鉴》、许开祯和其《凉州往事》,都是曾让我感动的。 厚厚的文化味,纯纯的文化心,是武威文化史上不可不书写的内容。 雪漠先生的小说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信仰的书写,作为一个研究佛学的作家,自然越无国界,越走的远,这是雪漠的聪明之处。 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讲,似乎《西夏咒》和《西夏的岩窟》就显得难读起来,或许这也是他从“老顺一家”向另外一个世界探索的转变,但愿不要让宗教离大众很远,也不要让文字离人的生活很远。(201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