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啊,请你到非洲2读后感精选

雨啊,请你到非洲2读后感精选

2020-11-1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雨啊 请你到非洲2 读后感 

  《雨啊,请你到非洲2》是一本由(韩)赵正渊著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雨啊,请你到非洲2》精选点评: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总觉得文字读起来有点别扭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觉得心寒 那些孩子的遭遇让人心寒。这就是发生在你我共同的世界里

  ●请关注苦难!

  ●不公平和无奈。

  ●希望他们越来越好

  ●人间地狱

  ●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生命

  ●我觉得看过的人,都会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幸福很知足!

  ●在图书馆看的,有点压抑。这个世界,有人抱怨,有人欢喜,有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请珍惜现在的一起。

  ●2013.4.11—2013.4.12 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发动要战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利欲熏心的人,也不知道原来爱吃巧克力的我也许害一些小朋友成为无望的奴仆。有些遗忘不被允许!

  《雨啊,请你到非洲2》读后感(一):能力决定慈悲心的价值

  看过此书的人,除了某些反社会,应该都会感到深深的震惊与同情。有些人会想,捐款、捐衣物、做义工、收养难童;我甚至还想,日后应该多扔些事物和能卖钱的东西让住在垃圾堆的孩子日子好过一点。

  可这些事意义有多大?能改变多少?

  能力高低不决定人的慈悲心的大小,但决定慈悲心的价值。

  盖茨可以捐款动则上亿,那是一个村子的简易房;李连杰可以动用声望建立壹基金,积少成多;赫本去非洲做义工,让多少人受她感动共同走上奉献的道路;若是没有赵正渊一干人前往实地记录这些苦难孩子们的境况,我们至今对此也是一无所知。

  因此,看过本书痛心疾首希望改变的读者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吧。也愿你在能力足够强大之后,不失去这份慈悲。

  《雨啊,请你到非洲2》读后感(二):珍惜

  从书到手随手翻翻的图片就开始揪心,认真读起来的时候就一直揪心着。

  以前只听说什么非洲人都吃不上饭了什么的。但没有想到情况那么糟糕。

  当某个城市正有着数以百万的人们在巨大的垃圾场靠捡垃圾里的食物为生时;

  当某个地方正有着因为几千块钱要嫁给个素未谋面老头而流泪的女孩时;

  当某个国家因为blingbling 的砖石而遭受灾难时;

  当一群人面对着各种恶劣的环境而露宿街头时;

  当牛奶成为孩子的奢侈品时;

  当……

  是否应该再纠结于要不要攒几个月省钱买个什么大牌包包?再纠结于吃哪家大餐?再当东西吃不掉时或不喜欢吃时而把食物随手扔了?

  在没看这本书以前我从不知道有着这样一群人。没想他们生存会那么困难。

  看了某段乞讨者因为乞讨到1美元开心的不得了的时候。甚至想去那了。

  但想法是如此苍白无力。不是一个人。不是百个人。对政府,对国家,对世界,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如果无解,我想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一些吧。去那给钱是不现实的。至少能做到珍惜粒粒盘中餐,珍惜水,简单低碳的生活吧?

  书中作者的观点可能有些不让人接受。但不为了教育,不为了同情,却至少能让人了解这个世界的许多面。

  请珍惜。

  《雨啊,请你到非洲2》读后感(三):《雨啊,请你到非洲2》

  《雨啊,请你到非洲2》

  当年读《雨啊,请你到非洲》第一本的时候,就泪流满面。虽然谁都知道非洲贫穷、非洲落后,但是当你真正了解了那里的贫穷、那里的落后之后,你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那是一片被上帝所遗忘的大陆。

  《雨啊,请你到非洲2》写的是孩子,字号也大好多,内容不多,挺适合孩子看的。书里就写了九个孩子的真实故事。里面有非洲国家,有亚洲国家,有贫穷的国家,也有像阿联酋迪拜那样非常非常有钱的国家,不过这些孩子的命运,却让我们无法想象,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

  其中肯尼亚索菲亚还有柬埔寨的拉塔,都生活在垃圾堆上,依靠捡到的食物为生,捡到点完整的东西都拿去卖钱,然后换成食品,他们没受过教育,在饥饿中只能去偷去抢,有时候甚至为了几毛钱,就可以杀人。他们生不起病,有病只能扛着,死亡率非常高。连一个房子都没有,每天都要忍受垃圾的恶臭和毒气,过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日子。他们和我们身边的学生一样都还是孩子啊!

  赞德拉生活中印度的加尔各答,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中,可是还有近百万人连贫民窟都住不上,只能在马路上做路居者。他们连一个毯子都没有,如果有白天的时候也保存不住,因为白天他们要为生机去乞讨,去干活。冬天的晚上只能盖着一张捡到的报纸,连一口干净的水都喝不上。

  塞拉利昂的“血风”是一个少年兵。自己看着自己的父母被别的少年兵杀手,那些孩子把他拖走,于是他也成为了一个少年兵。他被迫吸食毒品,然后就变成了战争狂魔,灭绝人性的对平民进行屠杀。甚至逼着很多孩子亲手杀掉自己的父母,然后加入他们的叛军。有的孩子被抓来以后,又杀回到自己的村子里,面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时,也同样会举起枪,把子弹射向他们,他们的父母的眼睛里看到的不知道是自己的孩子,还是魔鬼!这简直比地狱还要可怕。塞拉利昂的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战争结束了,可是如何处理这些杀人如麻患有毒瘾的孩子们呢?

  9岁艾迪被卖到科特迪瓦的可可农场,要爬到高高的可可树上采摘可可,如果逃跑等待的是死亡的命运。我们的巧克力中就包含着这些非洲孩子的苦涩。

  艾尔斯哈德被卖到迪拜,成为了一个骆驼比赛的骑手。迪拜并不缺钱,尤其是那些骆驼,很多骆驼价值过亿,有自己的游泳池,有自己的骆驼厩,豪华得不可想象,可是为了在比赛中获胜,骆驼骑手的体重越轻越好,所以买来四五岁的非洲小孩,为了保持体重不让他们吃饭,饿得他们发育不良,神经系统都不健全。而他们在比赛和训练中,时刻都要冒着摔下来被骆驼踩死的危险。

  非洲这个被上帝遗忘了的大陆,还有同样贫穷的亚洲部分国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生活中地球上,可是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的苦难呢?谁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呢?

  《雨啊,请你到非洲2》读后感(四):要有光

  每个人都有童年,对一些人而言,童年是糖果、玩具、嬉戏和家人的爱,香甜、无忧无虑,是人生的金黄宝藏。可是,对许多许多的小孩子而言,童年是一个噩梦,是一个不忍触动的难以愈合的溃烂的伤疤。

  看了《雨啊,请你到非洲1》,我在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一个下午就看完了。秋天的午后,寝室里只有我一个人,陪伴我只有稀薄的阳光和不断飘落的枯黄梧桐叶。以及,这些遥远的却是活生生的被世界遗忘的孩子们。

  这本书是由一篇篇纪实散文串联而成,每一篇都围绕一个孩子的人生,大多是悲惨的泪水和无尽的伤痛铺就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蕴藏了战争、饥饿、疾病的暗黑面,调暗了整本书的色调。

  1.被卖掉的花季少女

  在阿富汗,许多穷人种植罂粟。但是政府出台禁毒的法令后,依靠罂粟为生的农民无力维持生计,加上欠下的债务无法偿还,只能被迫拿自己的女儿作为抵押。

  那些还很小的女孩,就这么走进了她们并不希望的婚姻。实质是在人们的轻蔑和指指点点中充当女佣的角色。很多女孩选择死亡作为离开丈夫的唯一办法。

  2.垃圾堆上盛开的花朵,索菲亚

  难以想象臭气熏天垃圾场会是孩子们玩闹、工作和希望的地方。在恶劣的环境里生活,没有职业,这儿的孩子就靠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残渣,维持生计。以及向游客们乞讨。

  饥饿和贫困让人们的心灵枯竭。没有分享,而是纷争。新政府上台后连垃圾场都不允许穷人捡,他们还去哪儿呢?

  3.柬埔寨的拉塔

  在柬埔寨,随着艾滋病的急剧扩散,有些地方全村人都成了艾滋病患者。频繁内战造成的恶劣环境里,没有基本的医疗设施,简单的疾病也会导致很多孩子死亡,屠杀留下了许多孤儿和残疾人,还有很多人饱受谢谢伤痛引起的精神疾患的折磨。

  孩子们每天早上都在饥饿和绝望中醒来。他们说:“肚子饿是最难受的,死亡却没有什么可怕的。有时甚至想早上不要醒来就好了。”……

  特别难过,这些孩子们,原本应该享受爱和快乐,可是,他们在世界上最先学会的却是乞讨,是忍耐。

  4.月亮女神赞德拉

  在印度,由于是季风性气候,夏季常发生洪水。很多人被迫失去了家,甚至丧命。无家可归的人们只能流落在街头,连住在城市以外的贫民窟都不敢奢望。他们被称为路居者。

  对路居者们来说,冬天是最恐怖的季节。经常刮起的寒风足以把小孩子冻死。因此妈妈们总是在天亮前把孩子们摇醒,怕孩子们在深夜被冻死。

  在街头生活的人们,无法正常洗澡,也没有多余的换洗衣服,营养严重不良,满身都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弄的大大小小的创口和伤痕,样子惨不忍睹。

  德蕾莎修女一生都在世界上最恶劣的地方帮助最贫困的人,其中印度的加尔各答就是她活动的主要地方。为贫困人群建立免费的资源和学校等设施。

  “现在最可怕的疾病不是麻风病、癌症和肺结核,而是人们自暴自弃的想法。”“有穷人的地方就算是地狱,我也要去。”

  5.少年兵“血风”

  读《雨啊1》的时候,就特别震惊于一些被叛军控制的童军,能够如此残暴地杀人如草芥。

  由于塞拉利昂有丰富的钻石资源,引发了邻国利比亚总统的贪念,利用诡计,将利比亚军队变成塞拉利昂叛军,从而引发内战,随后霸占了矿山。

  几万名塞拉利昂少年被叛军抓走被迫从军。非常残酷,也难以置信,但却是真实发生了。在丛林深处,叛军们对孩子们进行魔鬼般的训练,让他们学会使用武器,而且对孩子们进行洗脑教育:统治你们的政府军队都是坏人,坏人就应该得到非人的对待,杀死他们不要有负罪感,杀坏人最多的将成为英雄。如果不尽快把坏人赶尽杀绝,结果就会被坏人杀死。

  由于孩子们年纪太小,没有判断能力。加上叛军们不给他们饭吃,而给他们烟酒和毒品,以此来麻醉他们的神经,培养成意识模糊,缺少判断力和杀人机器。孩子们被迫忘记父母、家乡,甚至忘记自己的名字。他们的名字被改成残暴的绰号,比如杀手、双刀、刽子手……

  在毒品和酒精的麻醉下孩子们变得不再恐惧,反而对刺耳的枪声逐渐变得兴奋起来。即使被炮弹炸断了手脚,也会因为毒品的药力作用而不再感到疼痛,完全成了叛军所希望的杀人机器。

  就这样,少年兵们渐渐失去人性,他们杀人如麻,烧毁村庄,强暴妇女,做这些残酷的事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以此为乐。“战斗开始前在头上注射可卡因,这样眼前会出现幻觉,人们就像虫子一样蠕动。头脑里只有要把虫子杀死的想法。似乎不快点把虫子杀掉,虫子就会恶心地爬到自己身上一样。”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这些少年兵有超乎我们想象的残忍。理性在孩子们心中荡然无存,毫无同情心。有些少年兵打到了自己家乡的村庄,在毒品的麻醉下,竟然连自己的父母也不认识了,他们竟然毫不犹豫地向父母挥动刀枪。母亲哀声叫喊着自己儿子的名字,最后还是死在了儿子的手中。对母亲们撕心裂肺的哀嚎,少年兵简直是充耳不闻,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有杀人,不管是谁,亲人或是朋友,见人就杀。

  直到1996年和1997年发生的惨无人道的“全歼战”,凶残成性,行尸走肉的少年兵的故事才为世人所知。他们被安排在最前线每天袭击村庄。面无表情地烧毁所有的房屋,把村里的人聚集在一起疯狂屠杀。我在《雨啊,请你到非洲》看到的令人惊骇的画面,就是以此为背景在这里出现的:对那些没有被杀死的人,少年兵就用斧子残忍地砍下其手脚或耳朵。这些少年兵冷冷地问他们想砍左手还是右手。而对于吓得无法回答的人,就把他们的双手都砍下来。

  少年血风到底何时才能放下枪呢?难道再也变不回那个平凡的孩子了吗?或者说他能活到那个时候吗?像血风这样的少年兵不只在塞拉利昂存在,世界上雇佣少年兵的非法组织遍布于科特迪瓦、刚果、索马里、缅甸、尼泊尔、乌干达等54个国家和地区。据估计10年内战中战死的少年兵有200多万人,不满18岁的少年兵就有30万人之多。

  90年代初开始的内战,过了十多年,终于告终了。让人们受尽苦难的塞拉利昂内战的结束,却并没有让孩子们马上拥有和平幸福的生活。说起来很难过,因为战乱期间,少年兵犯下了种种难以饶恕的恶行,不管是不是他们自愿为之,这是不可抹杀的事实。村民们对残忍至极的少年兵印象深刻,没有人希望少年兵们回来,甚至连孩子们的父母和亲人也是如此。人们受到的伤害太深,已经不能接受和宽恕他们。

  可是,这些可怜的孩子并非自愿,而是在叛军的刀枪威胁下被抓走的。在5岁这样年幼无知的年纪,被带到军队,被灌输杀人是正常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谁都会做出像少年兵一样的行为。而现在,这些孩子们再一次遭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抛弃。政府把孩子们的武器回收后就不再管他们了。这些孩子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能去哪里。他们早已习惯了战场上的腥风血雨,很难回归平凡的生活。

  好在世界各个宗教团体和救助团体正在为孩子们建立康复中心,提供治疗和教育。否则孩子们有可能为了再次得到毒品而加入犯罪组织或主动参加残留的地方武装势力,进入恶性循环。血风在战争结束后便来到了康复中心,可他还是无法摆脱噩梦的折磨,而且不管如何努力也无法忘记杀人时的那种兴奋和快感。虽然知道那是错误的行为,但有时他还会冲动地想拿起枪冲到战场上去,甚至冒出希望爆发战争的想法。

  于是血风很讨厌自己,每当想起自己以前的恶行,就觉得无比难堪,不如一死了之。明明知道以前做的都是错事,却厌烦眼前的平静生活,希望再次拿起枪。对于这样的自己,血风感到可怕和恐惧。他大声呐喊:

  “是谁让我变成这样?”

  “为什么要给我枪和毒品?”

  “为什么没有人来救救我?”

  听到一个少年这样的呐喊,不禁潸然泪下。是啊,到底是谁的错呢?是这些少年的错吗?是战争的错吗?是叛军的错吗?人心中的罪,贪婪,引发了这一切,让人不得不感到震惊。

  治疗这些孩子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画画。老师们在图画中能读出孩子们现在想什么,精神状况如何。从少年兵们画的图画中,很容易看出他们受到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打击。孩子们的画中都是放火烧毁房屋、用枪杀人等残忍的场面,房子总是在熊熊燃烧,水井总是被鲜血染得猩红。

  接受了一段时间的道德教育后,孩子们会被逐个叫到“忏悔室”,在神职人员或老师面前把自己犯下的罪行向神灵坦白。老师会鼓励孩子们放下心中的仇恨和苦毒,告诉他们忏悔之后,就没有人再来追究他们的过错了,而且反复强调他们对祖国建设的重要性,以此来唤回他们的价值感。

  希望血风能够早日重新成为莫哈麦德。饱受战争之苦的其他孩子们也应该早日找回自己。但愿孩子们不会再哭诉“为什么让我变成这样”,而是开朗地互相问候“谈图库德”。

  6.摘棉花的孩子们

  乌兹别克斯坦主要的农业资源是棉花,是世界第四大棉花生产国与第二棉花出口国。

  每到收获棉花的10月,在乌兹别克斯坦生活的人们就要终日忙碌了。这里的孩子们每天要义务采摘一定数量以上的棉花,所以他们不能学习,不能玩耍,而要整天在棉花田里忙碌。没有专门的休息时间,也没有单独的吃饭时间,肚子饿了只能用各自从家里带来的便当匆匆充饥。一天的劳动结束后,孩子们要把当天采摘的棉花拿回学校,在老师面前称重。学校规定每人最少要摘1.5公斤的棉花。那么轻的棉花,要摘多少才能到1.5公斤啊?如果完不成任务,不仅要受到老师严厉的训斥,有时还会挨打。

  让学生们停课去摘棉花的学校让人诧异,而这种事情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在乌兹别克斯坦全国各个学校都会发生。依尔霍姆每天弓着腰卖力地摘棉花,她只希望棉花收获期快点结束,能早点儿回学校好好读书。

  让孩子们停课去摘棉花,这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政策有关。乌兹别克斯坦刚刚脱离俄罗斯独立,是个贫困国家,让人们维持生计的除了棉花,别无他物。虽然法律严令禁止15岁以下儿童参与劳动,但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指标,不得不把6岁大的小学生也拉了进来。而在烈日炎炎下进行大人都难以忍耐的超负荷劳动,报酬却少得可怜:两个月的辛勤劳动回报只有20美分,相当于1.3元人民币。

  国家的发展固然重要,而用孩子们的血汗和眼泪换来的经济增长又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建设富强的国家,不就是要给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吗?

  在非洲北部的乍得,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因为常年发生内战,所以国家非常贫穷,很多大人在战争中成为残疾人,很难找到工作,没有能力抚养孩子,更别提上学了。因此,乍得的孩子们只能做工。

  乌兹别克斯坦的孩子是摘棉花,而在乍得,孩子们则是去放牧牛羊等牲畜。曾经生活在沙漠里的阿拉伯人带着牲畜四处流浪,过着游牧生活,因石油而富有的阿拉伯人把自己的牲畜都送到了土地肥沃水草丰盛的乍得。为了防止牲畜走丢或被野兽吃掉,阿拉伯人就雇佣孩子们充当放牧人。

  孩子们听到能赚钱都乐滋滋地接受了放牧牲畜的任务。放牧的孩子们是不能回家的,他们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以上和牲畜们一起到处游走,四海为家。通常两个孩子一组,因为没有地方睡觉,他们只能和牲畜一起露宿山野,有时还会被蛇或毒蜘蛛袭击而丧命。

  如果不小心弄丢或被野兽叼走一只牲畜,孩子们就会遭到一顿毒打。不仅挨打,还要按照损失牲畜的数目和价钱照价赔偿。欠债一多,干活的年头就更长了。

  理应保护孩子们、对阿拉伯人提出抗议的乍得政府却没有为孩子们提供任何帮助,阿拉伯人支付的土地使用费令他们利欲熏心,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可怜的孩子们走向了野兽遍地的山野。据说像这样放牧牲畜的孩子有2000多名。

  为了提高国力,牺牲孩子是万万不可取的。孩子是珍贵的财富,不论什么理由都不能强迫他们做苦力,不能虐待他们。

  7.巧克力的苦涩秘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巧克力制品:巧克力糖、巧克力奶、巧克力蛋糕、冰淇淋、饼干。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喜欢吃的零食。可我们却不知道为了制作一盒巧克力食品。在遥远的非洲,孩子们每天要忍受20多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在我们享用的巧克力里,含着多少非洲儿童的眼泪啊!

  科特迪瓦年产可可粉120万吨,几乎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可可粉和咖啡在科特迪瓦的商品出口中占有很大份额,可可粉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每逢收获季,邻国布基纳法索,贝宁,马里等地的季节性劳力就会来到科特迪瓦务工,甚至孩子们都被发动起来,在这些孩子们中有很多人是被人贩组织绑架后廉价卖给农场主的,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父母听信了提供工作的谎话,把他们卖给了中介人,孩子们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得不到任何报酬,这简直是现代版的奴隶制度。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大陆西部,紧邻大西洋,他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象牙海岸,因为15世纪后期这里的象牙贸易逐渐繁荣,因此获得该美名。随着奴隶制度的废止,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了人人平等的理念,奴隶贸易无法继续下去,于是象牙海岸开始寻找新的出口商品作为替代品,就是可可。可可出口与象牙和奴隶贸易一样,都有着丑陋的一面。

  科特迪瓦的人口不过1700万,农场却有60多万个。就算所有科特迪瓦人都在农场上劳动,每个农场也只有28个人干活,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农场里的劳力大都是从遥远的贝宁、马里、阿尔及利亚等地为赚钱而来的人,有30岁的青年,如果算上不到18岁的青少年。就有70%以上是孩子。孩子是可可农场主要的劳力,他们在各种暴力环境里饱受重体力劳动的痛苦。

  艾迪是在科特迪瓦可可农场里劳动的孩子,但他的家乡是在马里——非洲贫穷的国家之一,在那些忍饥挨饿的日子里,有一天艾迪听到中介人说要给自己介绍一份赚大钱的工作便信以为真,于是在九岁那年就来到了科特迪瓦。

  虽然艾迪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可可农场的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实在是太残酷。艾迪必须每天清早5:00起床,因为他们住的地方离农场有6公里远。所以起来后就要沿着砾石路向着农场摸黑前进了,头顶上还要顶着采摘可可豆用的沉重工具,光着脚步履蹒跚地在黑暗中摸黑前进。

  每天早晨监工都要给劳工定下一天的工作量,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就会有锋利的鞭子落到身上,而且没有晚饭吃。可可树很高大,平均达到12~15米,农场主之所以让孩子们来当劳力,是因为他们身体敏捷轻盈,上树摘可可豆比大人灵活很多。

  偶尔也会有孩子想冲破严密的监视逃出去,曾经就有两个从马里来的孩子,不堪鞭打和饥饿偷偷跑了出去。然而想逃出四围丛林围绕的可可农场并不那么容易。仅仅一天,监工们就把他们捉了回来,两个孩子被捉回来后,监工当着众人扒光了他俩的衣服,一通毒打,以儆效尤。

  两个孩子整天都掉在树上滴水未进,身上被鞭打的地方出血化脓,监工也视而不见,在树上整整吊了三天三夜,两个孩子在痛苦中死去。他们的尸体就那样被随意丢掉了。监工一边拖动身体,一边对其他人说:“看见了吗?逃跑的下场就是这样,你们要是想死的话随时可以逃跑。”

  在可可农场上,除了饥饿、殴打、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超负荷的劳动以外,孩子们还处在另外一种危险之中:可可农场为增加产量而使用大量的农药和杀虫剂,但却不是用机器播撒,还是在毫无保护装置的条件下用孩子们的手。在农场上因杀虫剂中毒而死的孩子逐年递增,即使当时没有任何反应,但有毒物质会长年累月在体内堆积。某天一旦发作,就可能再不会醒来,这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

  1990年以前,没有人知道孩子们在科特迪瓦农场上被迫劳动的事。直到英国一位勇敢的记者首次将这一事实公布于众,观看了BBC的这则新闻后,人们惊愕不已,这些仿佛只在电影里才有的故事,就发生在遥远的非洲可可农场上。

  收购科特迪瓦可可豆的是瑞士,荷兰,美国和英国的大型企业都是世界闻名的企业。他们对这些孩子的事果真一无所知吗?1990年英国播出了针对科特迪瓦的报道后,国际社会掀起了声讨大型巧克力企业的热潮,而这些企业不约而同地以自己对此事一无所知来推卸责任,他们难道真的一无所知吗?

  不久前,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科特迪瓦孩子们的悲惨遭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拟定了发起全世界抵制巧克力运动的提案,似乎只有真正的“拒食”巧克力运动,才能让这些企业醒悟。

  用作巧克力原料的可可粉原来的苦味比甜味更强烈。甜味是后来掺入了牛奶和砂糖才产生的。今后再去巧克力时,请不要被砂糖的甜味所麻痹,而要记住那原来的苦味。可可原有的苦涩是为了纪念在科特迪瓦受苦受难的孩子。

  8.骆驼骑手埃尔斯哈德

  在阿拉伯地区,以阿联酋为主的很多国家都定期举行赛骆驼。这个国家的人们曾经是沙漠里的游牧民,所以对骆驼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对于在沙漠里生活的人,骆驼是家畜,是朋友,是新鲜的奶源,也是人生的伴侣。所以在中东地区,赛骆驼受到人们的大力支持和热烈欢迎。所有人都喜爱骆驼,都热爱赛骆驼。

  就像赛马有骑手一样,赛骆驼也有骆驼骑手,赛马骑手都是成年人,而在阿联酋兴起的赛骆驼骑手却都是孩子,他们都是4~15岁左右的儿童。这些人就是奴隶制度反对人士所说的现代版奴隶。做骆驼骑手的孩子们并不是生长于阿联酋本土的人,而是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家被拐卖来,或是被父母卖掉的孩子。

  埃尔斯哈德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他出生于孟加拉的首都达卡,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会受到洪水的侵袭,常年依赖世界其他国家的帮助。埃尔斯哈德的家庭十分贫穷,但全家人生活在一起也很幸福。在四岁那年埃尔斯哈德上街玩耍,遇到一位爸爸的朋友。原以为这位叔叔会给自己糖果吃,却没想糖果里放了安眠药。第二天醒来,埃尔斯哈德看到很多陌生人讲着奇怪的语言,他被关在巴基斯坦一个叫卡拉奇的城市。鞭打声和哭声混在一起,疼痛和恐惧让埃尔斯哈德哭到喉咙沙哑。和其他孩子们在这里关了一个多星期,最后被卖到了阿联酋的迪拜。

  从那以后,埃尔斯哈德开始了骆驼骑手的生涯,他每天都要凌晨4:00起床,还没吃早饭就被拖到训练场上了,和其他孩子一起从早到晚学习训练骆驼的方法。骆驼算上头部有4米多高,在身高不足1米的埃尔斯哈德看来,骆驼就像一座需要仰望的小山h令人头晕目眩,而且骆驼并不是温顺的动物,尤其是练习赛跑的骆驼性情猛烈,极易兴奋,因为只有这样的骆驼才能跑得更快。孩子们一骑到骆驼背上,骆驼就用鼻孔大喘粗气,摇晃脑袋,不愿意孩子们骑到自己的背上。有的骆驼还摆动身体,要把孩子们摔下来。可怕的是万一不小心从2.5米高的骆驼背上摔下来,摔断了手脚或是摔坏了脊椎不能走路而成为累赘。

  在孩子们中遭遇不幸而成为残疾人的大有人在,但即使出了这样的事故,孩子们也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残疾的孩子们运气好的话会送到父母身边,但这种情况少的可怜,他们不仅得不到治疗,而且连饭也吃不上,病入膏肓而丧命的情形屡见不鲜,可是即使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出现孩子死亡的情况,参与塞骆驼的有关人员也不会被政府施以应得的惩罚,因为这是意外死亡。而孩子们并不是自愿参加赛骆驼的,为什么称之为意外死亡呢?把孩子们送上死亡之赛的凶手受到惩罚,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事吗?现实却是孩子们惨死在骆驼蹄下,却没有任何人为之负责。

  阿联酋由于盛产石油和天然气而富甲天下,特别是举办赛骆驼的迪拜城市雍容华贵,被人们称为中东的“巴黎”。在这里富翁钱多得难以想像,有的家庭拥有私人飞机场,参加比赛的骆驼的主人就是这些富人。你能猜到参赛骆驼的身价是多少呢?最便宜的要上千万,有获胜经历的“名驼”可达到几十亿的身价。骆驼们有专门的驼厩,里面还装有空调。每头骆驼配有两个驼夫伺候,负责饲养给骆驼洗澡,带骆驼运动,如果骆驼生病,则有专门的兽医来诊治。看来出生贫寒的孟加拉人,还不如生长在这里的一头骆驼。

  孩子们在豪华如宫阙般的驼厩旁过着地狱般的生活,每天忍饥挨饿。他们的食物不会按时供应,甚至连水都没人给。只有在他们换了脱水症而晕倒时才能得到一点点水和食物。富人们能不惜重金为骆驼建造宫阙,为什么对可怜的孩子们却连给一点水和食物都如此吝惜呢?其实是故意为之,因为骑在骆驼背上的孩子体重越轻,对骆驼的快速奔跑越有利,所以才故意让孩子们挨饿。在美味佳肴随处可见的富有国度里,却因为小小的赛骆驼而强迫孩子们忍饥挨饿。

  骆驼骑手轻得几乎可以用一只手举起来,孩子们正是嬉戏玩乐的年纪却整天沉默寡言,因为说话会让肚子更饿。特别是比赛前的三四天是最难挨的日子,因为这时候为了进一步减轻体重,甚至连水都不给他们喝了,所以孩子们都惧怕比赛的到来。对于迪拜人来说,赛骆驼是消遣娱乐,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死亡之赛。

  阿联酋在1980年以后颁布了法律禁止在赛骆驼时雇佣儿童,可是没有任何人遵守这项法律。赛骆驼因为受人欢迎还在明目张胆地继续举办,甚至成了阿联酋一项人气十足的观光产品,无数人为了观看汇聚迪拜,这些人是否知道以6000的价格被卖到这里,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下,骑在骆驼背上的埃尔斯哈德的悲惨生活呢?

  埃尔斯哈德的父亲失去了孩子,但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在四处打听寻找了三年后,终于历经周折凑够路费来到迪拜,并向警方报了案。警察确认了老板和父亲的朋友非法绑架的事实,但却以他的父亲签证到期为由,将其遣返回国。父亲回到孟加拉后,想延期签证再去迪拜寻找儿子,但是已经身无分文了,母亲急火攻心,一病不起。父亲坚持每天给政府官员写信,要求帮助寻找儿子,也许是父亲虔诚的祈愿起了作用,两年以后,埃尔斯哈德被解救出来,从而脱离了骆驼骑手的生活。时隔五年,终于回到了彼此想念的父母身边,虽然在家里一样要挨饿,可不一样的是,家里有爱。

  尽管像埃尔斯哈德一样被拐骗或买卖,在骆驼竞赛场冒死做骑手的孩子们一个个死去,那些贩卖儿童的“老板”仍没有得到任何处罚。我们不知道人类为何对即将灭绝的猩猩或鱼类非常关注,却对埃尔斯哈德这样像奴隶一样受尽屈辱的孩子们漠不关心。全世界有2亿4600万名16岁以下的儿童在恶劣的环境遭受苦难,其中有840万名儿童正过着现代版奴隶的生活,也就是从事着毫无报酬的强制性劳动。

  2004年6月12日国际劳工组织公开宣布将这一天定为“世界反对劳动童工劳动日”,并以阿联酋政府和迪拜骆驼竞赛协会为对象发表宣言,表示对这种把儿童当作骆驼骑手的非人道的恶劣行为,今后绝不会坐视不管。很多记者反对儿童奴隶制度,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前去迪拜骆驼骑手训练所采访孩子们,并将真相公之于众。

  善良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现代文明社会还存在努力这种现象,而不幸的是这是事实。如果这只是个梦该有多好,哪怕是个想都不愿再想的噩梦。可是对于迪拜的骆驼骑手来讲,这不是梦,而是现实。人们应该知道这些似乎只能出现在电影中的悲惨世界,昨天,今天依然在一些地方重复上演。所以希望明天下一个埃尔斯哈德不要再出现了,也不要再让可怜的母亲为了孩子的不行了痛不欲生了。

  9.艾米纳塔

  在加蓬的首都利伯维尔附近,像艾米纳塔一样过着女佣生活的女孩不计其数,他们大部分都是从贝宁被拐骗来的。艾米纳塔的家乡也是贝宁,在她八岁的某一天,妈妈对她说:“你已经长大了,到自己挣钱的时候了,妈妈年纪太大,再养活你的话就活不下去了。”说完就让一个陌生的叔叔把艾米纳塔带走了。

  和另外七十多个女孩一起,艾米纳塔来到港口乘船,陌生的叔叔让五十多个女孩一起挤上了一条又小又破的摆渡船,那是一条瞬间就会被海浪吞噬的简陋小船。乘坐这样的船要在大海上漂浮一个星期才能到达利伯维尔。夺走4名少女生命的一周航行结束后,女孩们被逐个分开,彼此不知去向。一到利伯维尔,艾米纳塔就被卖到了拉祖大妈家,开始了悲惨的女佣生活。

  凌晨5:00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打水、准备早餐、替主人们熨烫衣服自己却穿着破旧衣服改成的连衣裙。没有食物可以吃饱肚子,终日在家辛苦劳作,没有丝毫休息时间的,他连直一下腰被发现也要遭到痛骂。

  艾米纳塔用主人们的残羹剩饭填饱饥饿的肚子后,还要刷碗、打扫房间、洗衣服。有一点没做好就会遭到拉祖大妈严厉的训斥。好不容易料理完家务琐事,而一天的工作却还没有结束。艾米纳塔还要光着脚步行10公里去往利伯维尔,头顶着井水装灌的一大盆子塑料瓶水,到城里去卖货。如果一天内没有赚到足够的钱,艾米纳塔就会收到拉祖大妈和大叔的惩罚,被关在库房里或者不给饭吃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被大叔用木棒或辫子鞭子毒打。

  为什么不逃走呢?艾米纳塔也尝试过逃走一次,因为卖货的辛苦和大叔的鞭打让她无法忍受,但是看到警察叔叔急匆匆地给不知哪里打电话,原以为终于得救了,然而警察叫来的却是拉祖大妈。拉祖大妈面带怒色地出示了正式雇用证明,上面还有艾米纳塔母亲的签名。拉祖大妈非常气愤,骂骂咧咧地回家去了。艾米纳塔终于解脱了,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护送她回家,而且既没有护照,也没有签证,甚至连自己家的地址也记不清了,从加蓬到艾米纳塔的家乡路途遥远,即使坐飞机也要用两个小时,家是如此的遥不可及,艾米纳塔白天靠乞讨来的食物和车费度日,晚上就睡在公园的长椅上,就这样熬了一个星期。可是此时的艾米纳塔感到在大城市流浪比拉祖大妈的鞭子更加可怕。对于辗转在街头的女孩们来说,等待她们的事更加悲惨的现实,她们容易受到食物、钱财和提供住处的诱惑而遭到无耻男人的凌辱,所以绝望的艾米纳塔不得不再次回到拉祖大妈的家中。

  在加蓬这样的女孩不计其数,她们就是活生生的现代版女佣,虽然没有准确数据,但据说有一到两万名之多。女孩们长到10几岁,胸部开始发育的时候,雇主就会把她们赶出去,理由是10几岁的女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被赶出来的女孩们只能徘徊在街头,除了乞讨没有别的办法可以生存下去,可怜的女孩们想回家又无法回家,至今还漂泊在冷漠的城市中度日如年。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们回到亲人身旁呢?为什么没有人关心她们一下呢?

  把孩子卖掉的家长,毫无负罪感的人贩,还有把孩子们像奴隶一样使唤的雇主,让这些人得到惩罚的法律应该尽早出台。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制定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把给孩子带来不幸的人投入牢房,而是要把孩子们送回安全、温暖的家园。在利伯维尔有一个团体专门救助像艾米纳塔一样受苦的孩子,这个组织的工作是把像艾米纳塔一样被拐贩卖到外国的孩子送回家乡。不久前中心的志愿者发现了不堪体罚,再次从雇主家逃走的艾米纳塔,便把她带到了中心。现在她和同龄的朋友在一起,正在兴奋地等待着回家的日子。这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还有第二?第三个,甚至无数个艾米纳塔。这些在利伯维尔受苦受难的孩子们都应该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