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猫郑振铎

30猫郑振铎

2015-11-27 20:12:47热度:作者:来源:

话题:猫郑振铎 对比的作用 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30猫郑振铎 

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选编了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识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散文的语言美,作者细腻的描绘和朴素的文采。

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定学习目标为:

1、积累字词,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对比的作用;

3、培养学生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二)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思考: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3、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对于他们不同的结局,“我”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

完成下表。

4、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第三次是详写,用前两次来为第三次作铺垫)

5、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芙蓉鸟事件。)

6、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四)精读赏析

重点品读15——34段,完成下列问题。

1、案发现场情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事实真相: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难过自责内疚

(2)为什么会造成冤案?

由于“我”的过失

“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有这样的过失?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

“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地调查便草率地作出了判断。

根本原因:“我”对那只丑猫抱有偏见

8、在这个冤案中,“我”错在哪里?你从这个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臆断是错误的,应当依据事实,不要妄下断语,不要伤害无辜。

四、主题探讨

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痛苦,表现了“我”认真吸取教训,用于自责的精神。进而告诉人们: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冤枉了别人,如果对方难以辩解,那更会给自己留下痛苦。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人或被人误解?把事情说给大家听一听,并且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是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动物的世界里折射着人类的生活轨迹,意境深远、含蓄,给人深深的思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则。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通文意,品味作者朴实深邃的语言背后的情感。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累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教育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学习作者敢于认错、勇于自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

2.感悟作者的感情以及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只猫不同的来历、性情等特点;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郑振铎的各种情感。对于三只不同的猫,作者的感情与态度并不完全相同。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回到文本中去阅读,看看郑振铎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二、探究写作构思

1.跳读课文,探究思考:

1大家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的?与前两只猫相比有什么不同? ○

2如果不写前两只猫行不行? ○

3三只猫出场的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 ○

2.明确:

①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②不能;对比手法的运用: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前两只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作必要的铺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的刻画形象,凸显中心。

③不能;明确写作材料的安排与中心的关系:三只猫的出现,分别有相应的不同人物出现。

3.小结:要把一种动物写活,写生动,重要的事要有具体的细节描写;为了使形象更逼真、更突出,还可以采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三、精读课文,品味体验情感

1、浏览跳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作者情感浓厚的语句,体会“我”的情感,

用句式:“读 ,我体味到 。”

2.学生朗读、评说;选择要点引导深入、指导朗读。比如:

1读“我心里也感着一缕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我体味到难过、酸辛。

2读“我也怅然的,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我体会到失猫的怅然以及对恶人的愤恨。,

3事情澄清后,我有什么样的情感? ○

A.齐读30.31.

B.

3.小结:明确作者感情的变化:

快乐(愉悦)——→怅然、愤恨——→懊悔

4.当真相大白后,作者对第三只猫充满了无尽的自责、愧疚,因为他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的动物;可是对于能说话的呢?文中有一个和第三只猫一样被冤枉的人,请同学们找找,她是谁?(张婶)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在澄清事实后,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明确:张婶代表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是弱势人群之一员。她也需要受到我们的关注与尊重。在今天这个经济日益发达、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饲养宠物、请家政服务的现象已不罕见;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宠物主人宁可对其宠爱有加、毫不吝啬,也不愿多花一分钱在我们的同类——保姆之类的人身上、甚至有些人也因为宠物

生病、亡失等痛斥保姆、家政服务之类的人。

五、自主评说、感悟主旨:

1、过渡:刚才我们随着文本一起去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对于文中不同的对象,郑振铎先生的心情不同,感情浓度也不一。学完本文后,你想对这些不同的人和物说些什么?自选角度,用句式“对于______,我想说:______________”,比如:

(或者: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臆断是错误的,依靠自己的强势话语权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戒只会伤害无辜。) (或者:对人对事不能心存偏心私心,要宽容、仁爱,同情弱小者!) ②对于作品中的第三只猫,我想说: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只是饱尝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假错案的牺牲品; (或者: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的降临。) (对于过路的偷走第二只猫的路人,我想说:你损人利己的行为不可学。 对于邻居丫头,我想说:你这种人一点都不仗义,事不关己,冷眼旁观。)

3.小结:

同学们刚才个性化的评述,让我们看到思维的火花的迸射,愿我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珍爱生命、关爱弱小、关助弱势群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明天奉献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六、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误会过别人?能不能把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学习了课文之后,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七、课堂总结:

八、课后反思:

2012-5-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