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读后感摘抄

《审讯》读后感摘抄

2020-11-0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审判 读后感 

  《审判》是一本由[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判》精选点评:

  ●卡夫卡人生的悲剧可能与他自己的性格不无关系,城堡、审判中的主人公K有着相似的性格:敏感又自私、渴望改变却又总是莫名其妙的放弃。

  ●第一次接触卡夫卡,就被他的不安的文字吸引了,在这个不安的世界里,K的命运以及经历,我们是不是也在重复着,或许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现代性主题,福柯、鲍曼和戈夫曼的交汇点。反复出现的意象:楼梯与阁楼、闷热窒息的空气、女人、窗户、门、光线和位置变化、模糊的身影,在守门人的寓言中得到诠释:审判就是求见法的通道。从打开法的大门那一刻起审判就已经开始进行,无时无刻不在渗透、包裹和挤压着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和精神,直到失去人格与生命的那一刻。

  ●没读完,给五星是因为作品和作者的名气。之前有评论说这是卡夫卡最难懂的作品,开始看并不觉得文字晦涩,到看到一半都还没搞懂故事进行到此时究竟要表达什么,最终放弃。

  ●让人急躁和厌烦的阅读体验,在这点上卡夫卡成功了

  ●荒诞

  ●也算是读过卡夫卡了,的确荒诞。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读的过程并不容易,耐着性子才看完。很多人物的出场给我以走马观花之感,并未起到实际作用。比起卡夫卡,我还是喜欢加缪多一些。

  ●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不可捉摸的法律,徒劳的等待与努力。死亡让审判结束,“他死了,但这种耻辱将留存人间”。

  ●政治老师早就叫我们去读一读卡夫卡了。他这种荒诞风格的文学果然让人觉得他自成一派而且伟大! 作者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是独一无二的,我甚至觉得超过了我之前读的所有书,而且作者作为一个律师对法的理解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他的笔下我能理解到很多深刻的东西,卡夫卡值得伟大这个词!

  《审判》读后感(一):人呐

  南瓜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卡夫卡是典型的抑郁症,他在文学上开拓性的成就不容抹杀,但他代表的恐怕只是特定人群对时代精神的感受,能说读他的书无法产生共鸣的人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吗?

  应该……不能吧[允悲]。

  毕竟,我没有太多共鸣。

  最初以为是一个情节性很强的故事,但基本全靠对话和场景描写组成,重点并不在情节上,描写对话基本是:k说,律师说,画家说,教士说……,有时候一大段对话都能把人绕晕,究竟这句话是谁说的?

  某些荒诞夸张的描写会让人觉得压抑。

  中后段简直有种为了读下去而读下去的倦怠感。

  终于在第十章,迎来了小高潮,k与教士的对话充满了哲思,很有意思。

  十一章结尾高潮继续,直到最后一句:他死了,但这种耻辱将留存人间。

  一切戛然而止。

  有时候实在不喜欢有些人说什么只有在XX才更懂卡夫卡之类的话。

  对,「审判」确实批判了“奥匈帝国令人窒息的官僚制度,神秘莫测的司法系统,非理性的社会”,但这种以为一句话就掐到了软肋、点到了精髓的说法未免太简单粗暴了,拜托,与其说是描述一个社会,不如说是在描述人性,只是换了不同的场而已,为什么非得对号入座说些没用的话?

  《审判》读后感(二):審判

  讀於2005.01.30,其實不太確定看的是哪個版本了...就找了個眼熟的封面寫感想。

  「簡直像一隻狗!」K被殺死的時候這麼想,他覺得恥辱會存留下來。

  只有活人才會這麼想,死亡是平等的。

  有時候會覺得去碰觸一些痛苦的作品,會有被洗滌的感覺,很自以為是的那一種。

  自以為是的驕傲「你瞧活著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然後指責他人活著的天真與無知、指責他人沒有跟自己一樣痛苦。

  其實看不懂,只是覺得荒謬與虛無。

  封面上寫著「現代人孤獨、不安、與絕望的表徵」,我不認同,至少我在書裡感受到的不是這樣。

  那是一個大謎團,你身處其中始終搞不清楚謎霧後的答案。你拼命想跳脫看來令人不安的未來與令人感到羞恥的現在,但像無頭蒼蠅的東碰西撞間你仍然逃不了那最後且唯一的結果--死亡。

  K掙扎的樣子讓人感到一種可悲的感動。

  他努力為自己奮鬥著,即使連罪名都不知道、即使這一切根本毫無道理。

  這世界上多少人清楚自己活著所為何來?從這裡望向那裡,從開始到結束,意義在哪裡?意義是什麼?

  不,更多人回答我:「想那麼多做什麼?」

  真好(嘆)

  人生只是一場虛無與荒謬,而人唯一能做的是服膺這場荒謬或者在虛無中掙扎。不論選擇為何,最終每個人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K孤獨嗎?他身邊有很多人,來來去去每個人都跟他產生了似乎很緊密事實上卻又毫不重要的關係。就像現代人的生活一樣,充斥著許多看似必要失去後卻也不是無法活下去的人事物。

  人本來就是孤獨的。

  《审判》读后感(三):是这样的世界,居然可以这么写?

  

我第一次看卡夫卡的小说,但在这之前,从道长口中听过《城堡》的故事,荒诞之至极的故事,有的喜欢的作家会被称为xx的“卡夫卡”。这样好奇的种子带着我,偶然间买下这本书,随手翻开这本书。

说实话,书的前一半一气呵成,看的很顺,但越往后的体验越发艰涩难懂,心情焦虑之时看不进一个字,只有在心态平和时,费了好几个晚上才看完,但不敢称自己看懂。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却惊奇的发现,整个故事亦真亦假,荒诞讽刺,人物对话却发人深省。

深刻的场景:k被抓的莫名其妙,大闹审判庭初审的场景,审判庭居然是租的地方,法院是个破落的小阁楼,k和叔叔去找律师,结果和女仆好上了,拒绝律师看到律师羞辱其他人的一幕,找画家帮忙结果他的家里狼狈不堪以买画收场,画家给出的三个选择,k接待俄罗斯人的尴尬,在教堂与教父的对话,最后被秘密处死的场景。

我合上书本,这些场景仍浮现在我眼前,可以感受到k所处的时代,法律显得极其荒谬,复杂无序,可见一斑,k跑遍周围的人,了解得越多,越发现无能为力,这只无形的手似乎可以随意审判,不需要理由。至死k也不知自己是什么罪,预计他人也不知。

我惊叹的是卡夫卡的这种写作手法,不拘一格,全程无解释,没有时代背景,不强调章节的连贯性,有时情节戛然而止,配角之间无对话,章节出现一次后,就再没出现,只与k和法院有千丝万缕联系,全程以k的状态推进,但从读者角度似乎又顺理成章,又似乎像在看侦探悬疑剧一般,思考着k到底什么罪以及k的审判能不能解决。

看完结局后,我只能有惊叹二字来形容。“卡夫卡”果然可作为荒诞二字的代表。

  《审判》读后感(四):门里什么都有,你却不敢迈进

  这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即便译者的翻译文字非常简洁欢快,即便故事情节简单又有些奇幻,即便最后两章卡夫卡怕读者看不懂温馨做了提示。但这依然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

  说到底,还是卡夫卡要解释的东西过于残忍。

  每个人都有一些人生信条,在做重大决定时会提供帮助。比如我在高中曾和好友在公交站等车,要去的地方不远,大概走路30分钟吧,可是我们等了20分钟,公交车还没来。于是我给朋友讲了两个和尚的故事,我说从前有2个和尚,一个和尚说我要去周游世界,去拜访名师学佛、然后开始收拾东西,并出门了。另一个和尚说,我也想去,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始,而且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处理,早上要浇菜,做早课,有信徒来了我要为他们指引介绍。几年后,第一个和尚走遍了想去的地方,回到了寺庙。第二个和尚仍在那里。

  说完我俩对视了下,我说我不想做第二个和尚。他说他也是。于是我们就开始走,边走边聊,没一会就到了目的地。之后的日子,一旦我们在考虑等待还是马上行动时,他都会说,我们要做第二个和尚吗?那以后的日子里,我也告诫自己,不要等待,要去争取。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总在不经意间会给我启示和方向。现在回到卡夫卡的《审判》,这本书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K究竟犯了什么罪,要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审判又是如何,卡夫卡什么都没说,他只是说,K你被捕了,而且可以肯定是有罪的。

  整本书都是K的抗争,以及最后的妥协。K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成了罪人,K不懂该用什么姿态辩驳,所以他求救所有相关的人,他以为律师会帮他,他也以为女仆会帮他,他甚至认为一个落魄的画家会帮他。。。

  这些可笑的剧情,却让人一点都笑不出声。我心里一直在呐喊,去法院,去找到法官,去找那个阁楼上负责接待的花花公子,去找到问题的关键和关键人物。可一向聪明的K却此时变成了任人控制、任人指挥的玩偶,他以为自己的行动是出于独立思考的结果,身体却诚实地出卖了他。

  他知道该怎么做却不去做,他知道一些事无用却一直坚持,所以从始至终他都没见到法官,也没参与任何审判,他只是被捕,然后被秘密审判,最后被处理掉了。

  大教堂里神父的故事很吸引人。看门人看守的门,其实并不存在吧,他或许只是站在那里,吓唬每一个想进门的人,他没有任何权利阻止别人进去,只是站在那里,会把要进门的人吓得半死,希望得到对方的允许好让自己能光明正大的进去。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岂不是处处都是门,那些门由他人构成,他们向我们解释了一些未知的东西和方向,却常常是由困难和恐惧织成。那些人在侃侃而谈,看到我们脸上的疑虑和希望得到依靠,便觉得自己有了价值,可以对我们发号施令,甚至说出,我这一切都是为你好,不要到时候说我没告诉你之类的话。

  回顾整本书,K从最初的沉着冷静,到最后的认命,莫不如《发条橙》一般。他最后想抗争一下,挣脱押着自己的两个行刑人,可他放弃了,他觉得这无济于事,不过是争取一点无用的时间,因为他终是要被审判,要被判死刑的。

  法院代表的权威不容怀疑,律师是最有力的前辈和见证人,同为被告的人们无不劝说要放弃抵抗,甚至是一些无关紧要,只是和权威带了一些关系,知晓微不足道小道消息的杂虫,都变得无比高大,权力高过天。

  K牺牲了,我们却还要面对自己的门,是被他人的经验和恐吓吓倒,还是坚持自己所想要的,勇敢迈出那一步。恰好我也30岁,我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