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爱典范读后感有感

可笑的爱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3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好笑的爱 读后感 

  《好笑的爱》是一本由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14-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笑的爱》精选点评:

  ●好笑的爱。||悠美與智慧!悠美!美!哲理!啊!

  ●自我哄骗和幻象,性和爱的滑稽,公共和私人领域的辩证关系,历史,青春和抒情诗,记忆和遗忘,笑。

  ●“认真地看待那些不严肃的东西,其本身就失去了整个的严肃性。我为了不认真地看待疯子,也为了自己不变成疯子,我必须撒谎。”昆德拉说。是这样的,为了认真地看待早已失真的世界,人必须撒谎。唯有谎言才可消弭这严肃的荒谬。与此同时,文学就在那道道谎言中,无可避免地诞生了。

  ●我们被蒙住眼睛穿越到现在。至多,我们只能预感和猜测我们实际上正经历着的一切。只是在事后,当蒙眼的布条解开后,当我们审是过去时,我们才会明白,我们曾经经历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才能明白它们的意义。 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昆德拉发现自我风格的奠基之作,七个故事“以某种方式预示了昆德拉所有重要的复现主题:自我哄骗和幻象,性欲和爱的滑稽,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青春和抒情诗,记忆和遗忘,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悖论”。七篇自身形成一个ABCDCBA 回文结构,首尾呼应,“六篇小说围绕着《座谈会》,就像同一幅插图的六种变奏,对‘好笑的爱情’的同一个沉思的六种变奏。”“假如人们只对自己有意做下的事情负责,那么,白痴不管犯什么罪过,事先就已经得到了宽恕。”“一个为我们所拥有的伴侣,看重我们并爱着我们的伴侣,变成我们的一面镜子,她衡量着我们的重要性和我们的价值。”“难道您还不知道吗,人们所说的全部话语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空话。”在存在中荒谬地询问爱情,本身就是“喜剧性的忧伤”。

  ●每个短篇中的人似乎都在试图通过种种反叛,执拗的行为来寻找灵魂与肉体和爱之间的关系,但形式终究只是形式,过分的表现让灵魂的外在亦偏离轨道。

  ●一个个主题片段,连缀在一起构成了好笑的爱

  ●没有比不严肃地对待自我的恋人更好的恋人了

  ●本来以为《搭车游戏》最佳 但没想到最后一篇《爱德华与上帝》才妙

  ●嘲弄一切,怀疑一切,解构一切。作为早期作品来说可以说相当成熟。原本觉得昆德拉是存在主义作家典范,结果发现这家伙自己也在嘲笑存在主义走向极端带来的媚俗。逃不开的主题是探究人生真实之自由意志,再怎么说自己要不严肃地对这个不严肃的世界撒谎也难免流露出这种对真诚的维护。中途以为他真的要写真实的爱的我又被昆德拉耍了!

  《好笑的爱》读后感(一):《一切皆有意义》

  在经历《庆祝无意义》给我带来的震撼后,我决定在这个特殊时期里选择一本不会让我那么抑郁的读物。于是,昆德拉的第一本叙事体短篇小说《好笑的爱》成为了我的第二本读物。 在第一个故事《谁都笑不出来》落笔时,他找到了展现对世界看法的最终载体——小说。美学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成为他毕生探索的主题。他觉悟,又彷徨;他统一,而后决裂; 故事里的主人公们。赢了,也输了;得到,也失去;他把未成型的哲学精神禁锢在世人皆有世人皆写的“爱”这个框架中。而这种精神藏在每一个字眼里,是有先兆的,暗示着日后所有作品的走向。 在本书最后一篇。《爱德华与上帝》高潮部分,爱德华最后的嘶吼及作者的控诉中,那年轻笔触下成熟的灵魂终于露出了它的马脚。虽然某种意义上这本短篇小说集是他的“处女作”,但是毫无疑问这本“青春期”时期的作品是成熟的,是成功的。而他对政治的感悟和立场,在这本小说里就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 这本小说清楚地包括了《庆祝无意义》所有因素。包括从文字本身的形式潜在性和统一的 主题。他反复咀嚼,在咀嚼中重新发掘。这本小书预言着数十年后的成功,连接着日后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客观成熟的精神探索。所以我不敢再去深入思考里面的任何一句话,因为它随时都会把我拽进一个多月前的万劫不复里。 总的来说,这本小说给我最后的感觉就是,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好笑的爱》读后感(二):好笑的爱,荒诞后面是一张严肃的脸。

  每个故事都是一段荒诞的恋情。荒诞背后是昆德拉对于每份信仰、每个人性的拆解。

争吵

  贯穿每一对主人公们的争吵。相遇必有争吵,即使没有真实地发生,也在主人公心里上演。人物的设定大都是“知识分子”,教授、医生、小学老师。每个人都怀着对自己的爱恋,和对他人的冷漠生活在那个压抑的时代背景下。出场方式都是携伴着女人。在和女人的各种“游戏”里,过着他们原本平静小资的生活。但是,昆德拉往这些平静的湖面扔了一粒小石子:搭车游戏、没写的阅读报告、进疗养院······湖面因为这一粒石子漫起层层涟漪——各式各样的窘况和争吵。人性丑陋的一面浮出水面。但是,善良的作家尽管毒舌,给主人公的结局都没太过悲惨。湖面最后总都再度归于平静。争吵只是带着主人公看清生活的真相,离别人远了一点,离自己近了许多。至于生活,他们从未逃离过。

严肃与非严肃

  不严肃是人们化解生活压力的方法,严肃是每个主人公面对的信仰的姿态。

  这是在最后一篇文章《爱德华和上帝》里出现的字眼,当它出现后我拍了一下大脑,我觉得这是每片文章都在争吵的核心。

  面对执着的扎图莱茨基夫妇教授诬陷、欺骗。当然他没落得好下场。

  他被质疑人品,教学态度,学校想要解雇他。他自觉深爱的女友因为害怕污名东躲西藏,惶惶不得终日。

  他的女友想了一个解决办法:他为扎图莱茨基写一篇阅读报告,在文章里称赞那篇在他看来如同垃圾的论文。

  他毫不迟疑的拒绝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他觉得保持对学术的真诚使他最后的底线,是他人生的严肃区。

  这些属于个人严肃和不严肃,二者本就暗自较量,互相吞食对方的领域,甚至在某个节点二者互换。

  而群体的严肃又会对个人的严肃和不严肃不断质疑。发现“离经叛道者”果断地用言论批评以划清界限,用权利压迫致使其消失。主人公不仅要承受这些痛苦,还在躲藏中痛苦地发现严肃是一件荒谬的事情,真理是可以随意切换的准则,现实的美好都是丑陋的遮羞布。

  昆德拉就躲在黑暗里,给读者一场纷飞的大雪。末了,还你一片茫茫的黑暗。

  《好笑的爱》读后感(三):一次等于没有

  “我们被蒙住眼睛穿越现在。至多,我们只能预感和猜测我们实际上正经历着的一切。只是在事后,当蒙眼的布条解开后,当我们审视过去时,我们才会明白,我们曾经经历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才能明白它们的意义。”

  “人们常说,女人的心灵中存在非理性的因素,你就是用再理性的力量,也打动不了她心中非理性的坚固栅栏。“

  这是米兰·昆德拉的处女作,“我创作过好几类东西;主要是音乐,但也有诗歌,甚至有一个剧本。我在多个不同的领域工作——寻找我的声音,我的风格,寻找我自己。随着我的《好笑的爱》的第一个故事(写于一九五九年),我确信‘找到了自己’。我成为写散文的人,写小说的人,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P318)。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本人有一个在不断寻找和发现自己的过程,他所采取的路径就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体验。人生存在无数种可能性,我们有限的生命即使全部用来体验也无法穷尽,因此我们所有的人生体验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体验中,我们进行比较,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体验的方式和内容因人而异,比较所选取的价值标准是社会性和个人性综合影响的结果,最终的选择结果在很多时候是我们唯一能够观察到和感受到的,而之前体验和比较的过程往往被隐藏起来。想起“虚无人生、体验生活”的人生理念,这是在已经做出价值选择的前提下的体验,因为已经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那种任何一种体验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都不会改变最后的结果,正是因为无意义所以就不用去患得患失最终的结果。从另一方面看,无意义的结果很容易导致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在这种逻辑下,既然一切都是无意义,那么任何形式的罪恶在开始之前就已经被预先宽恕了,作恶也就不再有所畏惧了。这不是我所选择的逻辑路径,我对这个是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让我乐于体验,乐于感受,乐于比较和总结。这种好奇心是以善为前提,是对自然以及自然中我们的同类—人—的一种尊重,不是一种破坏性的,一种侵略性的,而是一种参与性的,一种旁观性的。

  人性的善恶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不同的道德选择。性本恶的逻辑:既然性本恶,人本身就是一种邪恶的存在,给一个性本恶的人讲仁义是毫无效果的,一个人身上的仁义不是对恶的一种掩饰就是一种欺骗,对待这种恶只能依靠严刑峻法来应对,只能以恶制恶。性本善的逻辑:人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邪恶和不堪,都是因为他善的本性被蒙蔽,如果能够唤醒人性中的善,一切恶就会自然而言得被战胜,战胜恶的不是外界的手段而是人性善的觉醒。此时,唤醒人性善的手段就很重要,道德教育是比严刑峻法更好的选择,因为在性本善的前提下,人们作恶并不是出于本性,而是被蒙蔽、被诱导。人性无善无恶:人性最初就是一张白纸,它最后的样子取决于之后被怎样书写,善或恶是最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而最后的结果取决于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这很符合华生行为心理学的理论。人性善恶并存:人性中性,人性同时包含善与恶,善与恶的比例或许是均衡的,或许是不均衡的,人行为的善与恶具有随机性,不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处于一种随机漫步的状态。此时,道德教化与严刑峻法同时发挥着作用,而且只能起到一种引导作用,这种作用是被限定在一定的界限内,外在环境和内在情绪随机组合的时候,一旦到达临界点,它们的作用也就毫无作用。

  《好笑的爱》这本书的七个故事,书中附录的一篇文学评论指出短篇小说集“把最大的多样性和最强的统一性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感觉他们一直在变换世界,同时也一直在同一个世界。”(P326)这篇书评对《好笑的爱》中七篇小说在结构上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剖析,并指出这本书通过 “搭扣”手法来体现短篇小说集内在的统一性,而不是传统最常用的“框架”手法。”“搭扣”手法可以说是昆德拉小说的一个符号化的特点,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已经将这种手法运用的灵活自如了。不得不承认,相比较于“框架“手法,“搭扣”手法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读者在细微处去发现这种微弱的暗合点。

  就我而言,读完这本书,我从中得到一个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并通过对女性的猎取来体现。其实,对女性的猎取几乎贯彻昆德拉的小说,哈威尔大夫、托马斯类的情场高手、胜利者与养老院记者、弗兰茨类的自卑者、模仿者总是对应出现在小说中,此外就是无数只需用数字记录的露水情人与被爱和嫉妒困扰的女友。如果说《好笑的爱》奠定了昆德拉之后写作的风格和主题,那么至少在这一点上是始终没有改变的。爱情与性的关系,在形而上的领域就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最让人伤脑筋的是,男人往往将形而上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女人所要的并不是形而上而是最直接的感受,这种矛盾的解决是妥协,在昆德拉的小说中,男人总是处于优越地位的一方。而在现实中,稳定和美满的婚姻所要求的与小说中恰恰相反,这种相反的情形已经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因此,人类社会整体很稳定。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最多的是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处于次要位置,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通过其心理变化展现出来。故事的发展以及故事的结局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故事中主人翁的心理变化才最重要。这些心理变化不仅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也在表达着作者对于一些形而上问题的思考的表达。这就导致其小说读起来并不具有趣味性,所有的故事都带有一种戏谑的色彩,但这种戏谑的背后是一种艰涩。

  《好笑的爱》读后感(四):05昆德拉教你爱

  

一些题外话:

也是应景,刚刚失恋(结束一段单恋)就在看这本书,让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真是愚蠢得不可救药。

  MLA的那首《Milan》(哇!我现在才发现不就是作者的名字Milan Kundera吗!!)提到了搭车游戏,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感到很有缘很亲切。不管是歌手还是作家,我对他们的好感又上升了一些。

  读完第二篇《金苹果》的时候我还问班草:昆德拉的书真的好看吗?因为在我看来前两篇确实没太多趣味。在我耐着性子开始读第三篇《搭车游戏》的时候,读到最后忽然发现:妈耶!好像有点意思!之后又一路痛痛快快读完了《座谈会》,我要收回我刚刚说的话,昆德拉写的真***好。

  =====================================================================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由七篇小说构成,刚开始的时候除了“好笑的爱”这个书名,并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太多的联系。只是看到了书本最末里卡尔对这本书的综述,才发现这里面大有玄机,各部分之间是由隐秘的沟通桥梁的,有时是人物,有时是情节,还有时是叙述的节奏。书本的结构是如此的精巧,却通通被我忽略过去了,我忍不住又读了一遍这本书,然后发现越来越喜欢了。

  你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尼?

  因为,因为有共鸣。

  第一次是在看《搭车游戏》的时候,一对情侣假装陌生人,互相勾引对方到宾馆,最后迷失自我分不清真实与游戏。那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以前跟小红打电话的时候经常玩,大部分时候扮演的是接线员或是舍友一类的角色,但也只是电话的开头会这样,慢慢的就回归现实了。

  第二次共鸣发生在《搭车游戏》快结束的时候,读到这一句时我瞪大了眼睛

在床上,很快就只剩下了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处于感官愉悦的、彼此陌生的两个肉体。现在所发生的,恰恰是她迄今为止最担心的,恰恰是她始终千方百计要避免的:没有情感、没有爱情的做爱。

  没错,是这样的,在成都的最后一晚就是这样的,甚至比这还糟,因为双方连感官愉悦都没有。像是忽然从梦里醒来,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在机械地重复着一个动作,好像是在骑着自行车一样。而身前的小红用极其慵懒的声音问到:好了没有?我想睡了。那一刻床上躺的就是两个肉体。因为之前做爱半途就终止了,半夜精虫上脑,开始揉搓舔舐她的乳房。”我做梦梦见有人在揉我的胸,醒来发现原来是真的,这太恐怖了。“我就是个禽兽,我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我开始在想要是当时我们都没有迈出那一步会是怎样,因为那个时候的见面多少都带有性的目的了,那样纯纯的爱会不会比”现在“更好一些。

  为什么当时会觉得对方这么陌生尼,就像见面没几次的朋友一样相互那么客气,连亲昵都显得刻意和做作。当时的我们是不是也在扮演着什么?

  故事里的男主看到女主扮演的淫妇荡娃那样逼真,勾引男人脸不红心不跳,认为这其实也是她真实的一面,跟他原本最喜欢她的一点:清纯一样。他开始觉得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是相似的,都有着相同的情感,而那些在女人身上他所看中的东西不过是他欲望、主观意识的产物。一切都只是自己的意愿的凸显,他其实并不了解她,他被这个世界骗了。他绝望,他咆哮,他用尽气力羞辱女主,报复这个虚假的世界。

  其实在我看来,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必须得承认人类会有某些共同的情感活动,但这并不能作为世界上只有一种人的证据(这句话说的不好)。男主所扮演的粗鲁的恬不知耻的男人,与女主所扮演的下流做作的女人,其实都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状态,书中也说其实他们有时都想成为这样的角色,就像我想变成有钱人一样。但要知道,这样的状态不可能持续太久,因为原本的自身并不能成为这种理想化人格的坚实基础。也就是说,虽然这种脱离会带来短时间的快感,但现实却是这样的扮演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纰漏,越来越偏离你想扮演的角色而回归到现实之中。现实中那个稳定的她才是真的她,虽然她会有那方面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始终只能是想法。

  后来读到了《座谈会》。故事推进的形式很新颖,主要是以人物的对话进行的,而且每一节都很短,再配合以动作描写(以括号形式表现),让读者感觉就像在看话剧一样。

  我喜欢这个故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故事末段伊丽莎白“自杀”后,三个人都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她为何会做出那样出格的行为。他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完完全全讲得通,然而事实却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只是完完全全的一次意外巧合。这让我想起了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我觉得这很有趣,真相往往是出其不意,让你一时语塞。

  我喜欢这个故事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在弗雷什曼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年轻,身上总有重影相伴(内心里还有一个自己在远处观察着自己的样子,就比如我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个上豆瓣写读后感的文艺男孩),富有幻想,多变,对于爱情认真严肃,并总喜欢赋予其崇高的仪式感或者意义,多少带有点浪漫色彩的男人。年轻就不必单独讨论了,说到重影,比如我喜欢带着某种表情在路上走着,因为我觉得这样很酷;比如我觉得这样直接拉出来表白很酷,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虽然被拒绝了但依然还是感觉良好的原因吧。幻想:可能对方哪一天忽然给我发微信了,我就开始猜她是不是对我有意思(emmmm)。多变,体现在我的想法时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周围人在做什么,或者哪天我在知乎上看了一篇文章怎样怎样,这让我感觉自己就像《爱德华与上帝》里那些偶然的随机拼凑起来的人(这样的人一点都不酷)。对待爱情认真严肃:尬表白,跟对方提出正式会面的请求(捂脸)。赋予神圣感崇高感:大概就是倔强地在对方生日一定到场证明我爱你,八年的恋情自我感动?

  弗雷什曼会因一句话内心汹涌澎湃,脑补和女医生的浪漫故事。也会将主任的调戏误以为真,觉得伊丽莎白真的爱上了自己。当伊丽莎白躺在病床上说出真相时,这个年轻人还会堵上自己的耳朵,因为他喜欢这种崇高感,这种发生在自己身上浪漫的爱情故事,他不允许任何人破坏它。然而他又是那样的善变,刚刚觉得自己爱上了伊丽莎白,第二天又做起了和女医生在一起的美梦。

  这样的人,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我不知道我上面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我好像不太同意多变这一点,我觉得有时候我还是挺坚持自我的。而且我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慢慢变得随意起来了。

  这本书里好多小说讲的都是爱的不严肃,但总有些认真的人固执地用他们的那一套去理解世界,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变得很失望甚至绝望,他们发现爱情并不是他们想的那个样子,很多时候爱情只是一些偶然和错误,充满诱惑与陷阱。他们艰难地在爱情里跋涉,而那些大收集者们却懂得我刚刚说的那些道理,他们利用自己的学来的技巧来捕获猎物,在爱情游戏里进退自如。

  大概我慢慢也得接受这个游戏吧。

  我还喜欢《爱德华和上帝》,喜欢它那个偶然拼凑的想法。

  《先死者让位于后死者》,当男主终于得到女主,终于夺回了十五年前从他手里溜走的东西的时候,在疯狂报复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他是否也会感到一丝空虚,这样欺骗自己和一个老女人做爱,失去的东西真的就能回来吗?

  然后,想说的就是,正是因为现实中的爱有太多荒诞偶然和错误,所以人们才会从远古的传说里、从文学作品里向往这种理想化的伟大爱情吧。

  《搭车游戏》

这真是一出滑稽的游戏。比如,其奇特来自这样的一点,小伙子即便完全地完美扮演了陌生司机的角色,他还是一刻不停地在搭车姑娘的身上看出自己的女朋友来。而这恰恰是令他难堪的事;他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女朋友一门心思地诱惑一个陌生人,而且他还拥有令人忧愁的特权,亲自观赏着这一场景;近距离地看到她的装模作样,亲耳听到她欺骗他(她还将欺骗他)时讲的话,更为悖理的是,他还有幸为她的不忠充当诱饵。最糟糕的是,他欣赏她远远地胜过他爱她;他总是对自己说,姑娘只有在忠实和纯洁的界线之内才具有现实感,一旦超越这一界线,很简单,她就不存在了;一旦超越这一界线,她就不再是她自己了,就像水一旦过了沸点就不再是水了。当他看到她以一种如此自然的优雅方式越过这一可怕的界线后,他感到胸中的怒火一下子升腾起来了。……这两个重叠的形象对他说,他的女朋友可以包含一切,她的灵魂是那么惊人地无法琢磨,矛盾的对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位置,忠诚和不忠诚,背叛和清白,轻佻与害羞;这种野蛮的混淆在他看来是那么令人作呕,就像一堆杂七杂八的垃圾。两个重叠的形象出现了,始终是透明的,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小伙子终于明白,他的女朋友和其他女人之间的区别,仅仅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区别,而在她广阔的内心深处,她的女朋友其实跟其他女人是相似的,有着各种各样可能的死刑,各种各样可能的情感,各种各样可能的毛病,这一切恰好印证了他心中那些秘密的怀疑和嫉妒;小伙子还明白到,人们印象中能体现出性格的外表轮廓,只是一种幻觉,别的人,观察她的人,也就是说他,往往被这一幻觉所骗。他似乎觉得,他那么喜欢的那个样子的她,其实只是他的欲望、他的抽象思维、他的信任的一个产物,而他现实中那个样子的她,现在站在那里,在他的面前,却是令人绝望地陌生,令人绝望地多形。他仇视她。过了一会儿,他听到压抑的抽泣声;随着一个腼腆的、童稚的动作,姑娘的手碰到了他的手,她碰了碰他,又缩回去,又碰了碰他,然后,传来一个苦苦哀求的嗓音,夹杂着哭泣,它叫着他的名字,说:“我是我,我是我……”他沉默无声,纹丝不动,心里十分清楚他女朋友的自我肯定为什么充满忧郁而又不踏实,在她的肯定中,未知数是被同一个未知数定义的。

  《座谈会》

而这一位,对这一类的情景可谓嗅觉灵敏,立即明白到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发给他的信号。恰恰在这一时刻,他觉得胸中涌起了一阵浪潮。她的胸膛的确是一件敏感的乐器,完全称得上是斯特拉迪亚瓦里作坊的杰作。他不时地体验到这一种汹涌澎湃的感觉,每一次他都坚信,胸中的浪潮拥有一种不可避免的预见力,预示着某种崇高的、前所未知的、超乎他梦想的东西的来临。这一次,他被这一浪潮冲得神魂颠倒,而且(在他脑子里的某个还没有被冲颠倒的隐蔽角落)十分震惊:她的欲望琢磨可能有一种如此大的力量,在其召唤之下,现实竟会乖乖地跑来听从命令?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惊诧自己的能力,惊诧之余,他始终窥伺着时机,只盼着大伙儿的谈话变得更为热烈,好趁机从对手的眼皮底下溜走。当他认定这一刻终于来到时,他便悄悄地从值班室消失了。应该趁此机会强调一下,弗雷什曼会常常——即使不能说永远的话——看到自己,以至于 他总是有一个重影陪同,而他的孤独也彻底地变得很有趣了。比如说,今天晚上,他不仅仅倚靠着一棵梧桐树,吸着烟,他同时还兴味盎然地观察着这个靠着一棵梧桐树、漫不经心地吸着烟的(漂亮又朝气蓬勃的)男人。一些伟大的字眼在空中浮动,弗雷什曼对自己说,爱情只有一个唯一的额标准:死神。在真正爱情的尽头,是死神,而只有一直爱到死的爱情,才是爱情。空气中暗香浮动,弗雷什曼扪心自问:是不是会有某个人想这个丑女人那样爱他?但是在爱情面前,美丽或丑陋又都得了什么尼?在一中体现出绝对崇高的感情面前,一个丑陋的脸蛋又算得了什么尼?于是故事在它昨天完结的地方继续下去,但是弗雷什曼觉得,直接回到这故事中时已经更为成熟,更为有力。他在自己的身后留下来一段爱,如死亡一般伟大。他感到一股浪潮涌动在他的胸膛中,这是他从未体验过的最汹涌、最澎湃的浪潮。因为如此惬意地刺激其他欲望的,是死亡:人们把这死亡作为礼物献给他:一种灿烂辉煌的、令人振奋的死亡。

  《让先死者让位于后死者》

这种狂热来自何方?不管意识到哦还是没有意识到,唯一的机会给了他:她的女客对他而言化为他不曾拥有的这一切,逃脱他的这一切,他所不足的这一切,他缺失的这一切,因为这缺失,他才无法容忍他现在这个头发开始脱落的年龄和这份可怜地空着的总结;而他,无论具有清醒的意识还是隐约感觉到,他现在都可以让曾经拒绝他的这些乐事丧失意义(其乱七八糟的五颜六色使得他的生活如此悲惨地失去了颜色),他可以揭示这些乐事是微不足道的,这些乐事只是表象和衰退,这些乐事只是炫耀自己的尘埃,他可以报复它们,侮辱它们,消灭它们。

  《爱德华与上帝》

可现在虚假传言的陷阱(不是他预先设计的陷阱)打破了这个人物的和谐,爱德华想,阿丽丝的思想不过是镶贴在她命运上的一件东西,而她的命运只不过是镶贴在她肉体上的一件东西,而他在她身上看到的只是一个肉体、一些思想和一段履历的偶然组合,无机、随意、不确定的组合。他回想了阿丽丝(她偎着他的肩窝深深地呼吸着),他一方面看到她的身体,另一方面看到她的思想,他喜欢这身体,而这些思想让他觉得可笑;而这身体和这些思想没有达成任何统一;他看到的她就像融进吸墨纸的一条墨线,没有轮廓,没有形状。“我知道你一直就是一个正直的家伙并且为此而骄傲。但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说真话?什么迫使我们这样做?为什么要把真诚当做一种美德?假设你遇到一个疯子,他确信他是一条鱼,我们大家也都是鱼。你会同他争论吗?你会在他面前脱掉衣服向他证明你没有鳍吗?你会当面对他说你所想的吗?好吧,告诉我!”他哥哥不说话了,爱德华接着所:“如果你只对他说实话,只说你对他真正的看法,这就是说,你赞成和一个疯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而你自己也是疯子。我们同周围世界的关系恰恰也是这样。如果你固执地当面对它说实话,就意味着你认真看待这个世界。而认真地看待那些不怎么严肃的东西,其本身就失去了整个的严肃性。我本人,为了不认真地看待疯子,也为了自己不变成疯子,我必须撒谎。”星期天结束了,一对恋人踏上归程;他们单独待在一个包厢里(小姑娘又一次高兴地喋喋不休),而爱德华回想,就在不久前,一想到他可以在阿丽丝自行决定的人物中找到一种严肃性时,他还是非常高兴,因为他被迫做的事情永远不能带来这样的严肃性,他悲哀地明白到(车辆单调、悦耳地敲击铁轨的接缝),他刚刚同阿丽丝的艳遇是可笑的,是偶然和错误的后果,缺乏严肃性和意义;他听着阿丽丝的话,他看着她的动作(她抚摩爱德华的手),他想,这些是无意义的符号、没有储备金的纸币、纸的秤砣。他赋予它们的意义不超过上帝赋予赤裸的女校长之祈祷的意义;他突然意识到,他身边的这座城市的所有人事实上都是吸墨纸上的一些线条、行为可以互换的一些活物、没有坚实物质的一些人;但更坏的是,但更坏的是(他随后想到),他本人只是这些影子人的影子,因为他挖空心思,唯一的目的就是适应这些人,模仿这些人,但是他徒然带着内心的嘲笑模仿他们,不把他们当回事儿;他徒然地以此暗自嘲笑他们(并且以此评价他自己为适应他们而进行的努力),但这改变不了什么,因为以此模仿,那怕是恶意的模仿,仍然是一次模仿,就像一个冷嘲热讽的影子仍然是一个影子,一个次一等的、衍生的、可悲的玩意儿。

  弗朗索瓦 里卡尔《收集者的小说集》

这些人物有两个共同点,这两点或许可以也可以合二为一:一方面,他们青春年少,另一方面,他们对爱的严肃态度。他们的性爱意识与哈威尔和马丁的截然相反。确实,他们同样是极端不坚定的但是,他们的唐璜注意和收集者的唐璜主义毫不相干:这是充满浪漫主义、傲慢、狂热的一种唐璜主义,它寻求攻克和占有,从不笑,并在情人的更迭中,保持着同样的完整性,同样的严肃,尤其是同样的盲目,《搭车游戏》的男主人公自认为“从女人身上了解到了一个男人所能了解到的一切东西”,并跟一个搭车女郎欺骗他的女朋友;记者毫无内疚地回绝了自己的女朋友,投身弗朗蒂斯卡;而弗雷什曼尽管多虑,一个晚上就成功背叛了克拉拉,先后爱上了女大夫和伊丽莎白。因为,无经验的年轻男人的运气和他们精力的源泉就是这样:就像弗雷什曼面对伊丽莎白的裸体,他什么也没看见。更有甚之:如果他希望他的热情抵抗住正窥伺着热情并使他保持激动状态的滑稽,他什么都不应看见。记者一旦和弗朗蒂斯卡上了床,就必须保持对她的身体的和她的话语毫无感觉。同样,爱德华为了成功地与女校长睡觉,必须把她乔装成虔诚的阿丽丝,稍后,还要把后者乔装成异教徒。甚至在《让先死者让位于后死者》中的不太年轻的恋人,只有在假装互不认识的情况下才可以完成性爱,她是为了忘记自己是谁,他要赎回原来的他。这一切的发生就像肉欲的激动在这些有情人身上需要误会和现实的屏蔽一样;他们只有被蒙住双眼才能勃起。抒情的性爱者的盲目是荒谬的。如果他既看不见伴侣的肉体,也看不见她的脸庞,也看不见她的年龄,那是因为他需要通过她看到其他东西。首先,他需要看到他自己……年轻的记者在弗朗蒂斯卡的怀抱中,‘对自己心醉神迷’,而弗雷什曼只清楚地知道一件事:“认真地注视着人的内心,而忽略外部世界无足轻重的细节”。但是,浪漫情人尤其需要的,就是看到多于他眼前的东西,别人的裸体并不能满足他,他体会到的欲望也不能满足他;读过布勒东的《疯狂的爱》和巴塔那的《色情主义》之后,他需要词语、典雅的感情、崇高的意义和形而上学。事实上,这是浪漫主义情人的特征,就是不满足于美,不满足于身体的脆弱,后者只是世界的脆弱以及不确定性的形象,相反,他要在爱情中寻求他的存在的一个增大,寻求他的力量或者他的“生命密度”的一个证据,也就是说,寻求逃脱他固有的有限的非严肃的一种方法。总之,他的盲目源于他不认识爱的无意义,他没有看到武士的死亡只是世界的透彻性的一个象征,而爱自此已经失去了违抗的整个能量,丰满的整个可能性,而仅仅只是被误解的世界的一个瞬间,只是受骗上当者坚持不懈的一次交易。爱在非严肃的土地上衰落,这正是老练的情人,收集者所懂的。另外,他的力量和他那些手段的效力也源于此。“内行人”,如哈威尔,这位爱的专家没有爱的幻景。没有其他东西指引他,除了那总是新的、总是变化的欲望的永恒的再生。激发他的只有他对美的爱和他从色情游戏的万千惊喜中得到的愉悦,这种愉悦在他眼中被简化为存在的不可视性和存在的轻。但是,这种“清醒的和觉悟了的”意识远没有降低他的欲望,远没有损害他的愉悦,相反,却增加了这种欲望和这种愉悦并无限提高了它们的价值。事实上,没有比不严肃地对待自我的恋人更好的恋人了。因为,哈威尔不再相信爱情,做爱就像一个神,甚至在《座谈会》的二十年后,当他成为“一位正在衰老的先生”时也是如此。但是,他的这些性嬉戏从没有上演;因为怎样叙述一种再没有什么意义能使之沉重的行为?读者所知道的一切,它们在一种完美的和谐中进行的,伴侣心醉神迷,与年轻而认真的情人艰难性交相反,他们投入了他们的整个生命和整个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