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地盘一切制变化史读后感精选

天下地盘一切制变化史读后感精选

2020-10-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 读后感 

  《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是一本由〔英〕 安德罗?林克雷特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精选点评:

  ●标题很严肃,内容其实好读。叙述史。土地牵系国家的命脉,然而总是指向垄断,成为革命的导火线,政权崩塌的关键点。PS:关于中国土地所有制讲得很少,第九章讲了一点明清,十九章“土地改革的终结”讲大跃进百字有余,对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当代中国土地状况只字未提,是原著被删减了吗?作为论文不够深度,基本就是个通史介绍,并没有创见。就广度来讲,土地制度和其他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联系也不够。我是作为一般性了解,有点用。

  ●作者对于土改和农业集体化持审慎肯定的态度,启蒙编译所是不是没注意这一段?

  ●一般般,目录分类顺序比较混乱,阅读费劲,当作书架资料书还不错。

  ●标题很引人,签字很总结,内容没提纲,文字没抓到逻辑

  ●恕我直言,虽然名字取得很大,但逻辑有些混乱,文字抓不住要领。确实讲了不少土地所有制变迁的事情,并结合各个国家的土地情况进行了分析。但是缺乏提纲,而且总是会跳来跳去。所以看不懂。

  ●(16世纪以后的)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史上最毫无痕迹的和谐23333

  ●西方知识分子在批判资本这件事上跟打鸡血似的。

  ●对于非经济类专业出身的我来说这真的是一本启蒙书籍,让我理解了“私有制”这一千百年来左右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方向的概念,为从人类的经济生活角度理解世界做好铺垫……极力推荐!

  ●按需。

  ●非常有益的视角

  《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读后感(一):土地与所有权

  这本《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启蒙文库系列之一,同入这个文库的还有夏道平先生翻译的米塞斯的名著《人的行为》。

  这本书的目的旨在说明近代以来土地所有权的类型,以及不同所有权类型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林克雷特描述了近代以来个人主义与个人土地产权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论并无新意,19世纪的思想家们就已经开始注重土地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社会的关系,在马王爷那里尤为突出。但马王爷事实上将这种所有权观念推至史前时期,建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演进序列,并由此决定了不同历史时段的剥削方式,奴隶制、农奴制与雇佣劳动制三大奴役方式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但历史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社会早期的所有权概念可能并未产生,是很晚时代才有的观念。同时土地的重要性也没有马王爷所说的那么重要,特别是在地广人稀的历史时期劳动力(人口)的重要性可能比土地所有权更重要。

  林克雷特这本书的意义在于重申了土地所有权或者私有产权是近代以来的产物。这一点与历史学的研究不谋而合,值得我们反思与检讨过去的成说。19世纪以后的思想家都强调在前近代宗法亲属关系的重要性,从马王爷、梅因、摩尔根到涂尔干、韦伯,他们都证实了这一点。

  在方法论上,《变迁史》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立场上的。个人主义是在中世纪晚期以来的产物,在前近代,个人始终被裹挟在大大小小的共同体之中,或者是氏族、家族,或者是国家,近代以来,随着自然权利观念的发展,个人的自我所有权与财产权才得以成为现实。在这个意义上,土地所有权才真正决定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重塑了个人在社会、国家中的地位。

  《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读后感(二):我买了假书

  仅读到第二章第23页,其中18页到23页有几个比较严重的翻译错误,。18页的“普遍贫困”其实是:property had been held in common;19页的“一群人认为勤奋的工人不比虚弱的工人拿到更多的食物才是公平的;而另一群像库什曼这样的人则猛烈抨击那些崇拜饱食的私欲,而非寻求其他商品、财富和利润的人”其实是:A rift opened between those who “thought [it] injustice” that a hard worker should receive no more food than a feeble one, and those like Cushman who denounced anyone who worshipped the “bellygod” of selfishness instead of seeking “the good, the wealthe, the profit, of others.”23页的“而这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其实是:and it was one that everyone possessed。后两处竟然把“是/否”这种最基本的关系都翻译错了,我都怀疑是我买了假书??

  《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读后感(三):土地所有制构成社会形态

  近年来,关于土地以及与土地情感的文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流俗。有些时候,写上土地只是为了证明曾经存活在土地之上,而无关土地本身。无疑,土地是这个社会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它孕育生命,帮助生命延续年寿,最后还埋葬生命。它存在如此久远,而它又不知道将在什么时候消失在人类的眼前。然而,这么一大片的土地,到底它应该属于谁,到底应该由谁掌握它的存在的价值?

  按照一种道理,我们可以说,造物主造就了土地,造物主造就了人类,人类与土地应该并行,而不是归属。当然,这是无稽之谈。土地从人类聚居开始便存在人类与土地的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一些动物的地盘概念,还有人伦意义上的社会的概念。而土地的所有制也在一点一点地改造着社会,把社会推向不同的形态。曾经风靡的乡土文学慢慢会被一种关于乡土的伤痕文学所取代,或者说被城市文学所取代,不仅仅是因为城市化的吞噬,还因为乡村集体所有制慢慢在商业化的模式之中变了模样,不再是简单的承包制,反而变成了类似于城市的国有制下私人使用的土地所有制。中国当下的社会转型中的土地所有制的变迁不过是世界范围之内的土地所有制的变迁的一部分。

  具有一种奇怪的“自古以来”的概念的中国,似乎谈论历史上的变迁感觉有些突破“自古以来”的范围。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变化的,即便是土地的制度。《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一书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土地所有制变迁的宏观图景以及微观的细节。政治在这本书中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它是改变土地所有制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对土地所有制变更影响最为直接因素。英格兰的圈地运动,殖民者的占地行为,中国帝国时代的人头税,以及现代的个人所有制以及国家所有制都是在政治格局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当然,同时因为土地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行不断被开发,但是因为这样,农奴制的形成以及英格兰许多农民被迫离开乡村进到城市,中国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甚至到现在土地经济不断影响着国家经济和人的生活,也形成了我们至今为止的各种社会的形态。土地在政治与经济的博弈中作为重要的因素,不断构成社会的新的形态。也许我们还很熟悉,土地改革将中国打破了分封制,土地革命带着中国进入了国有制的时代。然而你,土地的所有制是有有所好有所坏,也许,历史曾经告诉我们的是,人是有尊严的存在,土地对于人而言是自由的还是束缚让他的尊严是隐藏还是高扬。

  我们终究无法摆脱土地,而历史的车轮将会带着土地的所有制走向何方,且行且看吧,或许它将构成另一个世界。

  《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读后感(四):《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从土地所有制管窥历史的演变

  文/吴情

  在世界多国的创世神话中,土地常常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强大的生殖功能,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该亚。根据某些神话学家的看法,神话中的前意识结构暗含了先民对世界的部分理解。人生一世,衣食住行,现实生活中的男男女女总以各种方式与土地打着交道。我们脚下的土地如此宽广,以至于似乎无人可以宣称将其完全占有。不过,在历史进程中,以土地为中心资源、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时常上演。

  《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Owning the Earth:The Transformation History of Land Ownership),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安德罗·林克雷特(Andro Linklater)著。林克雷特从事写作长达二十年,除本书外,还著有《苏格兰高地警卫团》、《马坎兹的一生》和《野蛮人:与婆罗洲猎人头族之旅》。在《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中,林克雷特以时间为横轴,细致考察了西欧1500年以来土地权利及土地理念的变化,并就这些变化带来的短期、长期社会影响进行分析阐释。同时,林克雷特还将古代中国、俄罗斯帝国、印度帝国等国度的土地权利、理念与西欧作比,初步勾勒出土地权利的理念和实践对现代世界形成的作用,使我们最终得以管窥历史的演变。

  古罗马法典中即有保护公民私人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而在《圣经·旧约》以来的传统下,土地被视为上帝的财产,人类“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对于土地,人不能宣称独自占有。与此相适应,人类历史上有不少集体占有土地、集体劳作、集体收获并分配食物的案例。不过,公元前133年民粹主义护民官提比略·格拉古、英王威廉一世等人都先后开展了土地私有化的尝试。土地私有,乍看之下,只关乎土地所有权(包括收成的分配等),其实也改变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集体所有制或公有制下,“土地本身就是故事”,占有土地,只能通过“为这些土地奉献生命”才能最终达成;所谓的“占有”,其实仅相当于现在所谓的“使用”,土地不是欲望的实现,土地本身就是目的,。

  土地私有制则改变了土地公有制。土地私有制分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中,封地“是古典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中心”,封地这一理念,“其作为一种社会契约的重要性要甚于其物理形式”,它始终以“一种地主和务农者之间的契约协议的形式而存在”,维系着封建社会内部结构的稳定。然而,自1530年英国土地革命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遭到了一系列严重的挑战,最终让位于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一种新兴的、自私的所有权形式”。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下,作为私人财产的土地具有纯粹的民权和法律依据,不能被任意剥夺,但可以根据条文进行交易和买卖,“地产权”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无形之中,它允许贪念,也承认欲望的正当。随后,以托马斯·霍布斯为代表的政治哲学家据此论证政府的必要性。一整套基于个人主义原则和契约式民主的程序逐渐得以完善。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人存在、生活和发展所需凭借的一项资本,价值亟待兑现。而在人口绝对数量较大的情况下,运用科学测量手段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另外,与个人主义意识的发展相联系,私有财产的道德属性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赞同。正当取得的财产,任何人不得使用“独有的、专制的支配”特权加以剥夺,任何形式的税收,必须得到财产主人的认同和允许,因为财产代表主人的公民身份,一个拥有天赋自由的公民。合法财产本身即为正义。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标志着以往传统人地关系及基于此人群相互间宗教、道德义务的瓦解,特权阶层的崛起和森严等级体系的形成。而之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诞生和发展则意味着,社会为以财产(如土地等)为中心的结构所支配。无疑,资本主义所有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愈发完善;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更是将这一所有制形式发展到新的高峰,促成了区别于早先商业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的成功实践。不过,林克雷特坦言,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也有其弊端:在无外在监管保证市场真正自由下,大型企业容易走向垄断,操控国民经济走势。

  论述1500年后西欧土地革命以来土地权利的理念和实践时,林克雷特将同时期的世界多国的土地所有制状况与之对照。有趣的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渐成为某种近代化潮流同时,明清中国、俄罗斯帝国和印度帝国,则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及社会规章制度。当然,这些国家在近现代史的命运早已为人熟知。土地所有制与国家命运是否呈正相关呢?林克雷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历史已经回答。在笔者看来,林克雷特从土地权利的视角,以小见大,无疑为读者理解世界的近代化转型以及其间产生的阵痛提供了一个管窥的途径。

  在最后一章“未来的粮食”中,林克雷特就土地所有制的未来发展前景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私有制也好,公有制也罢,其实都是历史在偶然间做出的选择,选择无所谓对错,但后果必须由每一个体勇敢承担。现今,我们自然无法幻想再回到公有制的牧歌田园生活,私有制几近改变了我们生存所立足的一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私有制有其内在悖论,“虽然它促进了个性的发展,但唯有在平等地考虑了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它才能发挥作用”。我们只能这般期待,建立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各项社会制度始终“根植于人性”,它尊重人类的个人成就感,同时竭力追寻社会正义的完满落实。它来自普遍的人性,也以人性为归依。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