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深夏》读后感锦集

《那年深夏》读后感锦集

2020-10-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那年深夏 读后感 

  《那年深夏》是一本由[美]史蒂夫·克卢格著作,晨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 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年深夏》精选点评:

  ●记得以前读的时候只用了三天,当时真的很喜欢。

  ●这本书真心好看,很好笑也很感人,还能了解到许多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值得一读

  ●近段时间看过最感动的儿童小说,推荐给班里同学看也是相同的感受:笑着笑着就哭了

  ●这本书的男主角太有趣了,跟最最有名的棒球手是笔友,还跟总统罗斯福通信,而且里面的内容都是以各种信件的形式来写的,特别有意思。喜欢的人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这本书没有意思。恰好我就是很喜欢的那个人。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边读边笑,乔伊的性格是很好的,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尽管原生家庭给他带来了一些痛苦,但是我看到的他仍然努力的生活。生活中如果有乔伊这样的朋友,那真是幸运。至于读过书后给我们的思考,相信每个人会不同,因为它触痛你的点不一样。

  ●hard ten

  ●没读懂

  ●感动

  ●即台版《我的三垒手》,两人非常逗,感情却如此真挚。

  ●讲的是二战的故事,犹太人被排斥的故事,让我想到了美丽人生这部电影

  《那年深夏》读后感(一):一个小男孩非日常生活的日常记录

  这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史蒂夫·克卢格在1998年创作的书信体小说,全书由往来信件、精神科医生访谈记录、报纸剪报、明信片、邀请函、课堂上传阅的纸条等内容构成,是对一个小男孩非日常生活的日常记录,在表达方式与创作风格上,异于往常我们所接触的类型。

  以时间为线,整本书讲述了小男孩乔伊在1940年到1943年从12岁到14岁间,与棒球明星查理之间的交往日常,是乔伊成长中一份难得的记录。但观照其他同龄少年,乔伊的成长又实在是非同寻常,毕竟没有谁可以像他一样能从九岁开始就与白宫自由通信,能准确地预测战争局势和总统大选的结果,也没有谁可以像他一样突然就能与一位炙手可热的棒球明星从毫无关联到成为走入内心的朋友……

  乔伊的老师说,他“有着无法无天的想象力”,或许,他真能称得上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男孩。只是,他虽鬼马活泼,但却也掩藏着深深的自卑。因为他是生活在布鲁克林的犹太人,因为他有一位离家弃子几乎对其不管不问的不负责任的爸爸。特殊的种族身份和弱小的外表,致使乔伊成为其他小孩欺负的重点对象,也经常会被打得鼻青脸肿。

  在乔伊的内心是如此的渴望能有一位真正的父亲存在,可以随时向其倾吐心事,可以放心地请他陪伴自己、保护自己。于是,他才选中了耿直热血又情深意重的棒球明星查理。

  如其所愿,在一来一往的书信里,在对彼此的戏谑与奚落中,乔伊与查理之间构筑了真挚的情谊。在查理看来,乔伊是一位“超级天才”,他会陪乔伊参加成年礼,能教导乔伊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

  “在乔伊的记忆中,布鲁克林根本没有父亲的存在,只有查理,从前是,以后也永远是。”

  终有一天,枝繁叶茂,就在那年深深的夏天。

  《那年深夏》读后感(二):缘分与成长

  说起人与人的缘分,有时我们说它是上天安排的,但如果细想,是不是也有人为的成分在里面呢?一个眼神,一次会面,一个想法,都有可能彻底改变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轨迹。我们这本书《那年深夏》不就是一段奇妙的缘分之旅吗?一个没有父亲的倍受欺凌的犹太男孩,因为一封信而与一位血气方刚的棒球明星结出一辈子的友情,这岂是上天安排的,这根本就是人为的命运。

  虽然如此,我们却说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如此,它是一部有关男孩心理的成长书籍,也是另一位主人公心灵的治愈小说。本书没有采用惯常的小说情节推进法来为我们讲述这段奇妙的经历,而是通过两位主人公一封又一封由厌烦到相互关爱的信件来向前发展,正是这些带着主人公强烈个人性格的信件,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原本素不相识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之间的友情变化,最终收获了一份美好的人生礼物。

  男孩乔伊从小失去父亲,和母亲住在贫穷、人员复杂的贫民区,而他特殊的犹太身份使他受尽了孩子们的欺凌。这个倔强的孩子没有向母亲求助,也不肯向求助站说出实情,就是面对心理医师也是避左右而言他。但是我们从故事一开始就看到了这个男孩非凡的一面。

  他给总统写信,谈投票谈战争,此时他才九岁。而当他十二岁时,他与感化院的交流,与心理医师的对话,都已经展现了他非凡的表达能力与思想。虽然他总是爆粗口,总是做不得体的事情,但是这完全掩盖不了这是一个异常聪明男孩的事实。他有他的想法,但他毕竟是一个没有受过规范的孩子。极端的敏锐与智慧和他的年龄上体能上的限制,使他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特征。他学习极好,但却常常做出欺负女生的行为。他能给总统写信,却打不败身边的霸凌少年。这就是成长。身体还没有长成,大脑却超前了一步。

  于是此时就出现了非常重要的成长问题,男孩的被霸凌究竟应该怎么办?对于一个没有父亲庇护的少年来说,他能依靠谁?他默默地把苦压在心底,他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给棒球明星查理不断写信骚扰,他的信简直成了查理的恶梦,一开始装出悲惨的样子,但很快就被识破,一会儿血液病快死了,一会儿眼睛瞎了,查理很快就被他激怒了。

  但是正如本文开始所说,乔伊放下自己的小钩子,他们之间就建立起了奇妙的缘分。而查理对于乔伊的意义是什么呢?一个伙伴,一个榜样,一个父亲。

  对于男孩子来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需要一个男性榜样了。而查理不知不觉承担起了这份责任。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本人内心的伤痕也得到了治愈。

  这更像是一本回忆录,一本收藏了自己青春记忆的纪念册。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一些事情,这么非同凡响的友谊实在是令人动容。

  《那年深夏》读后感(三):男子汉之间的故事

  (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豆邮联系本人)

  故事从信件开始,故事的发展和每一个小故事的道来,都在信件里。这是一本写作形式很特别的青少年小说。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12岁的犹太男孩,还有一位二十几岁的棒球明星。两个人之间彼此没有见过面,但是因为通信有了交集。男孩乔伊和别的人之间的交集、故事也都是由信件引出的。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对孩子写信写作是有帮助的。虽然信件讲述的内容和我们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不一定相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相似的。

  12岁,这是一个处于叛逆阶段的年龄。而这位男孩的言语、表现确有叛逆的、令人抓狂的症状。他今天说自己得了霍乱、痢疾,明天又说自己得了天花,这封信里写的是绝症,下一封信里又说自己眼瞎了。光是听他这样胡说八道,就已让人头疼不已了。可是查理?班克斯,那位棒球明星还是会给他回信。

  12岁,这样的让人不可思议,是有原因的。故事从本质上在透露着父爱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个叫乔伊的12岁男孩,父母离异,父亲抛弃他和母亲,而他和母亲又不得不从豪宅里搬出,住在了小公寓里,拥挤的环境,以及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还有母亲和阿姨的一些引人侧目的举动,都给这个男孩带来了不安定的感觉。可是,他能做的,只是通过信件宣泄着自己的情绪,还有他无声无息地寻求帮助的呼唤。作为犹太小孩,他被意大利小孩欺侮,可是倔强的性格又让他不甘于向身边的人求助,而查理就好像一位英雄降临到他的生活中。通过信件往来,乔伊给自己找到了自信。他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给查理的生活荡起层层涟漪的同时,也让查理对这个男孩坦露心扉。他们彼此就好像一对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信里;慢慢地,友谊发展得越来越深厚。直到查理去了战场,还拜托乔伊照顾他的新婚妻子。

  这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大男孩之间的故事,也是两个男子汉之间的故事。

  乔伊从查理那里得到了自己未曾得到的似父爱和兄长般信任的爱和情谊。而查理反过来也从乔伊的身上看到了真诚与坦率。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温暖,只是这种温暖看似是以一种犀利的方式在进行着、交谈着。曾经相互挖若、相互捉弄,肆无忌惮地说笑着,这就是男孩之间的友谊和哥们之间的义气。

  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会无数次被逗笑。因为男孩之间幽默的话语,想象着那些情景,都惹不住会发笑,却又有种淡淡的心酸涌上心头。

  《那年深夏》读后感(四):幽默风趣

  2018.7.6

  为了配合娃的暑期阅读,随便先拿了书堆里的一本长青藤国际大奖小说书系中的《那年深夏》读,没想到此书虽然页数比较厚,却十分好读,风格非常幽默搞笑。一个12岁犹太男孩和一个25岁棒球明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因为纠缠的一封封通信建立了关联,走进了彼此的生活,改变了各自的人生。

  苦恼于娃现在对电子游戏的兴趣大于阅读书本,所以希望自己先读一遍儿童文学小说再推荐给娃读,起码两人之间会有些共同话题。结果刚看开头,就被吸引了。一个胡说八道,喜欢胡搅蛮缠的小男孩乔伊想尽办法缠着脾气火爆的棒球明星查理,他非常聪明,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查找到查理的地址,以各种身份给查理写信(身患绝症、双目失明等等)。乔伊看似行为恶劣,打架、说谎、往公共蓄水池里小便,被关进少年感化院,但他的行为背后,却是因为家庭破裂,被爸爸抛弃,成长于女性家长为主的单亲家庭,遭遇民族歧视、社区霸凌的欺负却无法反抗,从而极度渴望父亲的关爱,崇拜男性力量,希望有个英雄拯救他。故事发生背景是二战前的美国,但现实生活中,像乔伊这样成长于破裂家庭中的孩子比比皆是。幸运的是,乔伊遇到查理,虽然性格火爆,但内心善良,在乔伊的成长过程中充当了他的“父亲兄长朋友”角色,两人相互成就,相互治愈。

  前半部分,两人在信中捉弄、挖苦对方,又尽情地说笑,看乔伊和查理开启互怼模式真是超级搞笑,终于让我见识一回男性的脑洞,每每令我爆笑出声,然后强烈安利给儿子看。两人幼稚的写信骂来骂去,绕一大圈废话还没说到主题,真正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在长长的附注123上。

  但在爆笑的言语中,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两人家人般的相扶与温暖,真挚得令人心酸落泪。尤其是最后,一直反对罗斯福总统新政并且反战的查理入伍了,临上沙场前,查理给乔伊写了一封信,讲述了他曾经在乡下的灰暗岁月并希望他承担起男人的责任,保护好妈妈和姨妈,并帮他照看他新婚的妻子。此一别竟成永诀,查理为了拯救队友,牺牲在夺岛的沙滩上。读到查理最后一封信时,我真是感动的不能自己,泪水也涌出来,好久没有这样的读书感受了。

  查理自己从小承受家庭暴力,最亲爱的兄长被父亲暴打而亡,成为他一生的痛和阴影。在与乔伊的交往中,管教这个熊孩子,同时也束缚住了自己心中的“暴力”,在乔伊的帮助下赢得爱人的芳心,成为一名有责任心的英雄。他也在成长,最后成为乔伊真正的“父亲”,永远在天上守护着他。真正是一本值得推荐的青少年成长小说。

  这书还真实反映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现象:被同伴欺凌的孩子往往不会主动告诉家长和老师。这其实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家长老师不值得信任?还是男生不能告状的念头?还是受到威胁害怕?或者不相信家长老师可以解决自己的难题?

  投射到自身,娃爹也是长期不在娃身边,家里基本靠我日常管娃,学校老师绝大部分以女性为主,娃的成长过程中很欠缺男性长辈的陪伴。现实生活情况如此,幸而体育项目的教练都是男性,在兴趣班选择上也有意识的选择男性老师(诸葛学堂的老师也以男性居多),尽量创造跟同性小伙伴运动、玩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