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触不可及》中的法式幽默

浅析电影《触不可及》中的法式幽默

2016-02-20 12:13:19热度:作者:来源:

话题:幽默电影 黑色幽默 第二次呼吸 真实故事 浅析电影《触不可及》中的法式幽默 

摘 要:《触不可及》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成为了法国2012年最卖座的影片。在这部写实片中,两位男主角的对白和表演真实地展现了法式幽默的特征:法式幽默的攻击性、民主性和巧言性。同时我们也尝试在蕴育法式幽默的法国民族文化中寻找它形成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感受法式幽默的魅力。

关键词:法式幽默;法国电影;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29-02
一、引言
林语堂先生在《论幽默》一文中指出:"幽默是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字出现。”可见幽默是社会语言和文化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语言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它所依附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社会观念、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幽默是有着民族差异性的,不同民族的幽默文化又具有各自的特征和表现模式,法式幽默就是幽默在法国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元素。
《触不可及》(在下文中简称《触》)这部于2011年底上映的法国电影,观看人数累计超过2000万人次;该片获得法国2012年票房冠军,影片主创也受到法国总统的接见。这部改编自一名法国富翁的自传《第二次呼吸》的电影“并不悲情,反而是喜剧效果非常突出的写实剧”,“两个风马牛不相及,一黑一白,一富一穷的主与仆一拍即合,秒秒生活在笑声之中,观众速被感染,笑意中感受到强烈的温馨感” ,选择这样一部“累计超过1/4的法国人去影院观看”了的生活写实影片,能比分析那些以调动观影者喜乐情绪为目的的搞笑喜剧片更真实、更全面地看出法国电影中所展现的法式幽默。
影片的标题《Intouchables》,在法语里解释为“不能被触摸、不能触碰的”,这也是中文片名的由来。该片讲述了来自两个世界的男人:一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富有贵族菲利普,一位是落魄贫穷的黑人青年德里斯。菲利普因为身体的残疾,让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如瓷娃娃般不可触碰; 而德里斯则因为有着犯罪前科,让大家觉得很危险,纷纷退避三舍。在照顾菲利普的过程中,他们相差甚远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人相处的方式相互的磨合,碰撞出许多火花。在主角们的沟通中,我们看到也了法式幽默的对白和行为。
二、《触》中法式幽默特征的分析
(一)法式幽默的攻击性。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指出:笑的激情只能是将我们与他人的懦弱或自己以前的懦弱加以比较后忽然看到自己高人一等,从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法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这种幽默方式,具有很明显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方式是直接的、强烈的。在《触》中,黑人青年德里斯明知自己的主人四肢都瘫痪,无法动弹,他当着主人菲利普的面直接开玩笑地说道:“北方佬醉后都会打老婆,和你在一起,她不用担心这点了”。
(二)法式幽默的民主性。法国著名导演雅克.塔蒂一直在提倡一种喜剧的民主(la démocratie comique)。他认为喜剧无处不在,影片中每个人、每个物体都有平等的权利,都能成为笑料的制造者。法国的幽默一直在主题选择上享有极大的自由,无论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人物、商界大亨还是精英文化都能被法国人拿来开玩笑。在《触》中,高雅艺术成了德里斯嘲讽的对象。
当他和菲利普去听歌剧的时候,他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歌剧这种高雅艺术的不屑,认为台上表演的歌剧演员“是一棵树,一棵会唱歌的树”,并在歌剧院里放肆大笑。
在菲利普的生日宴上,他听到一段古典乐觉得很熟悉,因为这段音乐曾经作为“咖啡广告”曲;听到一段巴赫的名曲,他则认为是“一群不知廉耻的人,在奔跑, 在裸奔, 而且还在痴笑着, 当时巴赫正在发情呢”。
同时法国的体制也成为了他嘲笑的对象。在电影中,他在描绘一段失业中心的电话铃声时说:“你好,这是巴黎失业补助中心,所有的线路都在通话中,等待时间约为两年。”直接讽刺了巴黎失业补助中心极其低的工作效率。
1.法式幽默的巧言性
言辞幽默是法式幽默的另一特征。幽默的效果往往是人们在说俏皮话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法国人擅长用一种通俗易懂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激发谈话者的大笑或者制造微妙的搞笑气氛。在电影中,德里斯对着他的主人说:“没有手,就没有巧克力”。这个表达来自与一个法国的黑色幽默。在法国的谚语中,我们常常看到Pas de…,pas de…这样的语言结构。在这里, 大家都清楚菲利普四肢无法动弹,是现实版的“没有手”状态,所以他无法吃到巧克力。
(三)法式幽默的形成原因分析。幽默本是滋生在文化这块土壤之上的,所以法式幽默就是在法国的民族文化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元素。从文化角度分析,法式幽默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1.法国人的批判精神
在法国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分歧的产生。他们会对某个思想言行进行系统分析并表达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他们愿意彼此意见不一致、互相挑剔,甚至是争论。这种争论往往是反对性的和针对性的。这种针对性不是针对某个人,而仅仅是表达自己的异议。即使是在家人和朋友之间,说话也是非常直率的,当有着不同看法的时候,就会有滔滔不绝的争论,连批评都是毫不留情的。这是相当常见的交流模式,并不意味着侮辱和轻蔑,对法国人而言,激励的争论有助于事情的进展,同时也能避免谈话的沉闷与停滞不前。我们在《触》中可以看到,德里斯和菲利普的大部分对话都是处在争论状态。当德里斯嘲笑菲利普无法动弹的时候,菲利普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觉得德里斯很直率,没有因为他是残疾人而同情怜悯他,也被德里斯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
2.法国人追求的自由和平等
法国在经历了大革命之后,1789年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指出:“自由即所有人皆拥有的,做一切不伤害其他人的自主权。除了保障社会上其他人享受同样权利外,此天赋的权利不应有任何限制。”随后,1793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格言,它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法国人的心灵深处。 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在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每个法国人都对政治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当政府决定执行某项法律或者政策时,反对者们常常采取抗议、罢工和形式多样的游行向政府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法国人可以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抨击政治家,所以政客们常常成为被民众讽刺的对象,甚至在媒体节目中,被公开的评价和嘲弄。比如在收视率极高的《木偶新闻》这个著名的电视节目中,编导人员借助特征鲜明的仿真木偶人,讽刺时事,调侃名人政客。这是为什么我们在《[WwW.niUbB.nEt)触》这部电影里看到德里斯不停地在讽刺上流社会和这个圈子推崇的高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