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_唯美伤感的句子_优美诗句摘抄大全_好词好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共三篇)

时间:2016-06-18 09:11来源:好词好句网 编辑:好词好句点击: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共三篇)
 
篇一、
 
    晚上的时候走马观花的看完了《天堂蒜薹之歌》。
 
    故事中对高马,金菊,高羊,方四婶一家以及警察,政府官员之间的故事。主要的故事情节围绕打砸烧政府这个核心事件展开。高马和金菊之间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真实写照,包办婚姻和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爱情的悲剧,让金菊在快要生孩子的时候上吊自杀了,高马半夜回到自己家,发现了金菊的尸体,是万分悲痛的,那些死去的鹦鹉反衬出当时内心的愤恨。牢房中高羊,方四婶,高马的回忆拼凑出了整个的故事。看着这些事情,心情是很沉重的。一方面是因为故事中那些情节真的超出了我忍受范围,吃屎喝尿,上吊死亡的惨状,对高羊化脓的描述,都是惨不忍睹的。天堂蒜薹之歌假设是反应当时社会的现状,那么那一代人其实是很可怜的。在我的记忆中,农村是有过那么一段赋税很中的时期。至于方家两个儿子分家的事情,那么没有人性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在农村我所知道的,是有分家那么一回事,也会有打架的事情发生的,这些事情让我愿意相信他写的是真实的情况。
 
    到现在心情依然很沉重,对故事中的阴亲,法庭辩护那一段还记忆深刻。虽然最后还是没有让官员应该有的惩罚,但是振奋人心。特别感动的是瞎子张扣的故事,高马和金菊的故事因为他唱曲开始,天堂蒜薹之歌也是因为他经久环绕。最感动的是小偷,乞丐,那些底层人员养活了张扣,让他继续唱着。唱着社会的正义,一个人虽然没有大官,没有权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是一颗正直不屈的心足以让人敬佩。当时的社会是那个样子,苦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包括我的爷爷父亲辈的人们,他们都是那个时代起来的,他们都生活在农村。这个让我更加同情爱戴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知道他们的生活不易。那时候的官员是存在贪污腐败,那时候的官员是这个地方犯错换个地方继续当官。但是,现在终于在我们的时代有了改变,我们开始有了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我们农民的日子也一天天的好了起来。这是值得庆幸和欣慰的,同时也应该警醒,每个时代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历史进步的过程。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时刻的记住沉痛的历史教训,那些用屈辱和鲜血换来的今天。
 
篇二、
 
   《天堂蒜薹之歌》与莫言的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的每篇章节的开头都以瞎子张扣的说唱点出文章的主题,使整个故事在时间和空间的相互交替中进行,将高马与金菊的抗婚与蒜薹滞销两个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段说唱都堪称点睛之笔。
 
    小说以“蒜薹事件”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那个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故事。通过人物、事件剖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贫乏、生存的窘迫,以及导致“方四叔车轮下惨死”、“金菊上吊自杀”种种悲剧发生的无奈。
 
    前一年蒜薹的收益激起了农民大面积种植大蒜的欲望,以至于“蒜薹”成了农民的希望,四叔四婶幻想着卖了蒜薹能给金菊大哥换亲、结婚;高羊希望靠蒜薹的收成养育两个孩子;高马则希望卖了蒜薹用一万元换回自己与金菊的婚姻自由……这看似不起眼的蒜薹竟寄托了农民太多太多的希望和梦想。“种一亩蒜薹,要交农业税九元八角,要向乡政府交纳提留税二十元,要向村委会交纳提留三十元,要交纳县城建设税五元(按人头计算)。卖蒜薹时,还要交纳市场管理税、计算器检查税、交通管理税、环境保护税,还有种种名目的罚款……”虽然我不懂那个年代税收的管理和缴纳标准,但从字面上讲,就算在农贸交易时要交纳市场管理税、交通管理税,可农民种大蒜好像跟县城建设、计算器检查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吧?难怪农民形象地说成是“雁过拔毛”呢。再加上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所需物资的大幅度涨价,真不知农民辛苦一年能挣多少血汗钱,正可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方四叔为了尽早卖掉家里的蒜薹,赶着驴车五更上路。即便这样,排到最后还被告知因“仓库爆满”而拒收,村子里散发着蒜薹腐烂的臭味,就连人们打个饱嗝都夹带着蒜薹的臭味。眼看着蒜薹收购价有每公斤一元至一元二角降至每公斤一角,甚至六分、四分,蒜农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同时人格也受到蔑视和侮辱,作为读者的我感到:天堂蒜薹事件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由此让我联想到今年安阳种西瓜的瓜农,辛苦了几个月中出来的西瓜,三毛钱一斤也卖不出去,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个大西瓜不及一瓶饮料值钱的怪事,腐烂在地的西瓜随处可见,就说不要钱都没有车辆拉运,瓜农的泪水中夹杂着迷茫和无奈。庆幸的是网络、媒体的呼吁,许多城市的管理者甚至不惜牺牲城市的正常秩序为瓜农提供方便,他们的善举与市场计划相比虽然是杯水车薪,可与天堂县的官府相比就值得欣慰了。
 
    小说用大量笔墨书写了高马和金菊对“换亲”这种包办婚姻做法的反抗。说起“换亲”我想起童年发生在本村的换亲事件。七十年代很讲究“出身成分”,尽管那个年代的地主、富农生活水平不及现在的农民工,可很多事情都拿“成分”说事。于是乎,本村一家“地主”的儿子虽说是初中毕业,小伙子长得聪明伶俐,又会一手木匠活,可就因为自家的出身是“地主”,四邻八乡的找不到媳妇,二十七八的他最后靠十六岁的妹妹给自己换亲。我依稀听说“换亲”的讲究,牵涉的家数越多越好,可在那个年代参与“换亲”的不是残疾人、就是家境贫穷的,要么就是成分不好或有污点的,但凡有一点法子也不会走“换亲”这条道。结婚那天几家一起出动,接亲、送亲交替进行。庆幸的是本村换亲的兄妹后来生活都不错,他们幸运的是所找对象皆因家境贫穷,而不是残疾或有污点。时过境迁,这兄妹二人都已是子孙绕膝,过着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
本文由 好词好句网 (http://www.hchj5.com/) 收集整理 
------分隔线----------------------------
没安装畅言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