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效的迷信》读后感100字

《生效的迷信》读后感100字

2020-10-2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失效的科学 读后感 

  《失效的科学》是一本由马克?布查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效的科学》精选点评:

  ●作为高中物理曾经考过9分的理科生看的好辛苦,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波动跟复发,戒酒的酗酒者喝酒的情况,感觉一大批事情都可以符合幂律分布,混沌,普适,刚一看觉得这个书好厉害,中间列了一堆概念,看到最后发现没有主旨,不知道怎么收的感觉,还是我没看懂?困了睡了

  ●很赞!推荐

  ●关于混沌、临界、自相似、幂律曲线、分形,复杂理论的书,第一推动系列《复杂》书中一小章的扩写,跟《黑天鹅》有些重复。地震预测,经济危机,生态崩溃甚至世界大战都跟一次雪崩的物理机制一样,都是复杂系统临界状态的一次“失调”,无法控制,不可预测,无关细节。即便是自诩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也不过是一片雪花。(这么看来传达的观点还蛮消极的诶)

  ●幂律分布还是规模讲的好一些,规模的内容有格局和远见,这本书涉及的面不少,但是逻辑铺垫和内容充实度都不够,偶然会有方法论的感觉算是优点,实在无趣

  ●1.用幂律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收获很多,2,分行解释的个人理解的还不够深刻

  ●描述了可能应用于森林火灾、大地震、大灭绝、金融市场、大规模城市的形成和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非平衡态物理的概念模型及有趣发现。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博士,作者跨越物理、生物、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为尚在发展中的前沿理论应用作了深入浅出、丰富多彩的呈现。本书的另一亮点是作者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读来既妙趣横生,又令人对其博学佩服得五体投地。

  ●最大的原因,就是: 模拟出来的,是根据【建模当中的伪随机性】的。 真实世界的随机性,跟建模当中的伪随机性,在本质上就不一样。 看看:多少未来学预言、多少硬科幻警示,越发展到后来,越脱离实际? 每次科技大变革之后,用于预测的系统就得要完全更新换代。因为:原本的系统模拟出来的,随着时间推移,就会越来越脱离实际。

  ●1/之前读了一半的书一直闲置在书架的角落里,今天缘分到了终于读完了。2/复杂系统+临界状态+微小触发=灾难。

  ●地震、雪崩、森林火灾、生物灭绝、经济、股市、战争等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混沌系统往往遵循简单的规则,即幂律分布。希望物理历史学可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非常好 必读 历史的路径依赖性无比重要

  《失效的科学》读后感(一):此书应该叫---失落的科学,论大数据的必要性和缺失

  感觉这本书引入了很多理论,模型,但都没怎么讲清楚关键问题是怎么发生的,因此,本书可能只是引起人的思考,而不是讲述某一类知识;个人感觉,读完这本书,脑袋里面浮现的是大数据这三个字,当大数据刚火起来的那几年里面,基于大数据的模型解释的好像就是本书的焦点问题。。。。17年才出版的这书是不是太晚了?

  《失效的科学》读后感(二):科学可以失效吗

  这本书成书时间没有查到,但是根据文献来看,应该成书于2000年左右,对于那时计算机水平来说,很多天量数字都无法计算,现在都不是问题了,但是思考还是很有意义。

  以《失效的科学》为书名,作者暗含的或许就是说,“这个”科学在解释预测方面已经遇到了瓶颈,到了需要革命的时候。“这个”科学处于临界状态,即使最微不足道的改变都可能引起巨大的变化——“雪崩”、“地震”。从临界状态开始,接下来是正常的演化还是所谓的巨变,都是临界状态演化的正常形态,并没有所谓典型形态的存在,从本质上(统计学意义)来说,都是符合某种幂律分布的。作者认为,临界状态才是研究物理,历史,社会等“前进”的本质。可怕的后果并不总是有可怕的成因。大地震与小地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当沿断层某一小段的岩石开始滑动,地震就产生了。但是地震的最终强度并不取决于触发事件,而取决于发生地点;取决于它是只触发了周围的少量岩石滑动,还是波及地壳的长不稳定带”p248。“临界世界存在某些伟大的位置,而总会有一些沙粒落在那里。P276”所以,在研究历史时,与其纠结于众多细节如何筛选,不如查看临界状态如何演变。

  作者眼花缭乱的引入很多概念,“分形几何”“适应度山峰”“幂律”“临界状态”“六度分隔理论”“近世牵引效应”“文献效应”等,感觉有点大乱炖,对于科普读物来说,面对的读者多是普通大众,光是理解这些概念都要花费很多精力,所以个人觉得有点为了说明而说明的状态。特别第十二章用整章对科恩的科学革命理论进行复述,个人认为有点啰嗦了。

  本书基本理论可以用分形几何名句来说明吧。“云不只是球体,山不只是圆锥,海岸线不是圆形,树皮不是那么光滑,闪电传播的路径更不是直线。它们是什么呢?它们都是简单而又复杂的‘分形’”。

  《失效的科学》读后感(三):在此书的帮助下,结合分形理解幂分布

  这本书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疑惑:为什么幂分布(长尾分布)这么常见?此书给出的答案是个体间相互影响的临界状态,就很容易形成规模不定的连锁反应。而这种状态在自然社会中都是很常见的。

  以地震为例,板块运动造成大量的岩石都处在挤压状态。一块岩石碎裂后会增大相邻岩石的压力,形成连锁反应。但是,哪块岩石会碎裂是无法预料到的,因此相邻多少岩石会被引发也是无法预料的。有趣的规律是,地震释放的能量每提高一倍(也就是碎裂的岩石增加一倍),发生概率就降低为1/4。对其他一些复杂系统模拟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比如森林火灾的规模,城市的人口。

  不过,书中多次提到的地震模型、沙堆实验,都是出于计算机模拟,并没有概括到理论层面,普通人也很难通过经验来理解这两个实验。在我看来,书中最易理解,也最能概括为理论的试验,是扩散限制凝聚(Diffusion-limited aggregation, DLA)。简单来说就是,在急剧降温的氯化钠溶液中,任何一个暂时附着在粒子团上的原子都会被牢牢地困在那里,水分子已经无力将其撞离。因此原子一个接一个地快速堆积,晶体迅速生长,成为布满旁支和分叉的复杂形状。这个实验很简单就可以做出来,也很容易用计算机模拟。

在电沉积中因扩散限制凝聚形成的硫酸铜晶体计算机模拟的二维空间下,因扩散限制凝聚形成的晶体结构。代码见于 https://github.com/ksenia007/dlaCluster,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下载运行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者都是分形,局部与全局有着自相似性。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每一个碰撞固定后的粒子就被永久固定下来,它所能造成的影响与之前、之后的每一个粒子都是一样的。而分形本身就是幂分布的一个例子。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回忆一下圆形的面积公式:

  = pi*^2,即 ln(S) = ln(pi) + 2*ln(r)。系数是2表明了圆形是一个二维图形。

  而在这个计算机模拟的例子中,我们发现它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是这样的:

  ln(S) = C + 1.76*ln(r),C为常数。也就是这是一个1.76维的图形,半径每乘以2,面积就是原来的2^1.76 = 3.39倍。

  书中有一段陈述性的附注,概括了扩散限制凝聚的特点:『每次重复这个模拟,得到的结构总不会相同:细微的细节差异总是存在,最终的具体结果完全不可知。尽管如此,图形的大致形状总是非常相似的,且精确符合相同的幂律分布。』

  至此,我终于理解了幂分布发生的原因,也敢于下大胆的断言,在书中举例的其他模型中,包括地震模型、森林火灾模型、城市人口模型,应该也可以找到类似的分形结构。

  这是我近三年读到过最好的书,它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却能帮助大家理解很多复杂现象背后的成因和规律。在此强烈推荐每一个人阅读。

  《失效的科学》读后感(四):临界状态让生命有趣

  萨拉热窝、苏联解体等事件说明历史的不可预测(历史的本质决定了思考和解释永远发生在事件之后)。有人认为那是因为人类行为难以预测,人类的自由意志可能是将不确定性扩大了10亿倍,历史不再具有牛顿力学(机械宇宙)的简单规律,但是地震、山火、火灾、风暴、金融危机等基础原理非常简单的现象也具有不可预测性,最轻微的扰动也能引起剧烈反应,盖因这些系统都处于一种微妙的蕴含万千可能的“临界状态”。

  【混沌系统】概念由庞加莱提出,如果某系统符合混沌理论,那么它正如弹珠机随机射出的弹珠,运动路径对沿途轻微扰动十分敏感。正是由于极端敏感性,任何混沌系统未来的预测都是不可能的。蝴蝶效应是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在混沌理论上的概念性标签,但仅靠混沌理论不足以解释蝴蝶振翅何以引发暴风雨,混沌只能解释某些事物的不可预知性,不能解释巨变性。

  【复杂理论】非平衡态理论。非平衡系统,正如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不断受到太阳光扰动和激发而获得能量,巨变产生于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的差异。非平衡状态下,历史尤其重要,因此该学科也叫历史物理。本书主张在临界状态和非平衡态模型中寻找巨变的答案,旨在研究、归纳历史效应。

  1.地震预测

  人类的地震预测史战绩惨淡,预测的大地震从不发生,真正有破坏性的地震也总是猝不及防。

  对地震的预测一般会基于一些统计学上的数据,比如某地大地震的平均周期。但是休谟的归纳问题表明,涉及未来的推理都存在一个隐含前提:“未来也会继续像过去的规律那样发展”。但未来真的会按既往经验来么?还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即便以往该区域的地震一直呈现令人激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也可以戛然而止,让怀着目的去探寻因由的人们铩羽而归。

  历史从不重复。

  造成地震的因素并不神秘,所有相关过程都是明确已知的,原则上完全可以预测,只是两个板块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黏连和滑动。

  【幂律分布】纵坐标变化量是横坐标变化量的幂次方。每只冻马铃薯撞击破碎的过程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碎片都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大小和数量符合幂律曲线,幂律曲线分布的事物具有【尺度不变性】和【自相似性】,任何尺度下的碎块分布都是一样的,不像钟形曲线那样具有倾向性,所谓的“正常值”或“典型值”都不存在。地震的能量大小和爆发次数也符合幂律分布,无论大小,都遵循同一规律,预示着大小地震有着同样的成因,为大地震寻求特殊解释毫无意义,大地震的预测毫无可能,因为,大地震的爆发根本没有任何原因。

  【分形理论】股票指数、河流分叉、海岸线、树枝轮廓、心跳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相似性,这是分形理论的独有秩序。【科赫曲线】是一个严格的分形,但是真实世界中没有数学中的严格分形,只有近似分形。分形从混沌中产生。(奇里科夫-泰勒模型的小岛(秩序)区和混沌区的排布具有自相似性)

  【历史物理】饱和溶液的结晶过程可以分为:1平衡态:饱和溶液状态,历史概念没有意义/ 2接近临界状态缓慢降温:结晶和溶解两个双向过程达到缓慢的动态平衡,析出欧几里得性状的有秩序的晶体,也属于新的平衡状态,历史的意义很小,重复实验往往会得到相似的结果;/ 3非平衡态:远低于临界温度,驱动结晶的力量完胜,原子一个接一个快速堆积,形成无规则的野蛮生长,像时空的俄罗斯方块,成为布满旁枝的复杂形状。独一无二的历史产生了,每次重复实验获得的性状都不一样。【受限扩散凝聚】

  地震系统中的断层都具有分形特征,不同长度的断层分布符合幂定律。伯里奇-诺波夫地震模型是个极度简化的模型,发现地震规模每扩大一倍,发生的概率便下降为原先的四分之一。当地壳处于临界状态,崩溃边缘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发生,地震最初产生时都不知道自己将发展为多大规模。

  但是这个模型是简单到过分的,抛开了真实断层中所有几何、物理细节,还用弹簧的弹性替代了岩石的刚性,所得结果有多少可信度呢?

  【临界的普适性】高温能使磁铁消磁,因此通过对已经简化的二维磁铁模型加热,能够得到三种状态。温度高于临界值时,磁铁内部完全处于混沌状态,磁原子指上或指下概率完全相同。(纯粹的混沌是比较单调的,所以说光凭混沌解释不了巨变成因)。温度低于临界值时,磁原子指向几乎一致,高度有序。温度位于临界值时,有序和混沌之间,不同尺寸的黑白(有序混沌)区域交错共存,具有自相似性,呈幂定律,互相转化,像卫星云图一样变幻莫测风云诡谲,即便最微弱的影响也能打破平衡,单一磁原子的翻转也足以引发链式反应导致其它磁原子雪崩式的翻转,导致巨变的发生。但是这个模型也是极度简化的,三位空间中的磁铁势必更复杂,好在,多数细节都不重要,临界状态的普适性得到无数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的证实。秩序和混沌相互角力中,研究对象的维度至关重要,基本元素的性状也很重要(因为会影响相邻秩序状态的传递)。但除此以外,一切都无关紧要。主要的两个关键维度相同,即使最为粗糙的模型的运作方式也与真实系统完全相同。

  经济、生态圈、科学本身,表面差异巨大的事物或许也拥有类似的内在组织形式。

  2.森林大火

  核反应堆需要在控制棒的制动下才能达到临界状态,但是有一些临界状态是完全自我构建,无需任何精细调节的,比如沙堆模型,这类叫【自组织临界性】,山林系统也是典型的可以自发达到临界状态的系统。

  【合理燃烧】科学家对山火的预测跟地震正确率一样低。山火的规模和频率也符合幂定律。山林达到临界状态具有极度敏感性,极易引发山火,但是山火会蔓延得多大,纯粹是一个未知数。人为严格防火反而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大面积灾难,因为山火的自然逻辑是:1.森林由数目构成,没有外在干扰,树木会随着时间增多;2.每过一段时间,某处树木随机着火;3.火灾会波及旁边的树。严防死守的森林防火工作反而会使森林进入更不稳定的超临界状态,到处都是大量郁郁葱葱的易燃物连成片,积累超过历史新高。所谓合理燃烧,就是承认野生大火为重要的自然进程,有助于降低火灾传播路径上的树木密度。

  3.物种起源和大灭绝

  原始汤中出现了最初可以自我分裂的分子簇,不同分子自我复制的进化机制一旦开始,就会持续进行。如果原始汤中的分子种类足够多,随着分子数目增加,网络中会出现自催化体,形成正反馈链条。生态系统处于临界状态,可能会产生疯狂波动。这种生态系统持续的筛选作用导致了大多数较低生存能力的物种消亡,同时具有较高生存能力的小部分物种,改变了生存能力。物种的进化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物种越适应当前环境(内部动态),在冰河世纪、行星撞击或火山爆发这种(外部冲击)来临之时,它们便更难存活。生命网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受到临界状态的疯狂波动影响,表现出大规模灭绝和各种群数目的剧烈波动。

  4.人类活动

  价格规律: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价格符合平缓的“随机漫步”,并且具有自相似性,典型规模的波动并不存在。

  兴趣雪崩:当某些事物运行符合幂定律时,极端情况发生很有可能发生,豆瓣书影音这三个领域都可以归于类似的“兴趣雪崩”,是符合幂定律的(《长尾效应》),小众分区虽然爱好者少,但再冷门的电影也有拥趸。

  股票市场:在临界状态下,乐观主义超过悲观主义,市场持续兴旺;反之市场萎靡。传统观念里,巨大的市场波动背后隐藏的是企业困境、政治事件和政府决策,交易者会提及暴涨和反弹,同时称市场拥有某种情绪。情绪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它符合幂定律、自相似的非平衡态模型。预测市场动态是不可能的,单个投资者心理波动引发的浪潮或许会令所有人的心态产生变化。不论对牛市或熊市的预测多么自信,未来价格升高或降低的概率一样大。处于临界点的市场来说,巨大的故事崩盘是可能发生的在正常不过的事。

  都市形成:伦敦或柏林的深夜卫星照片细节虽然迥然各异,但只要近距离观察,这些亮点呈现的都是同类型的分形图案,任何城市当众都散落着更大或更小的人口聚居地,这样的聚居地符合幂定律,没有典型的群落规模,拥有自相似性,任何小聚居地一旦放大,便和整体十分相似,当中还有更小的聚居地。城市尽管各不相同,却存在深刻的一致性,正如处于临界点的二维磁铁分形结构。

  科学革命:按照《世界观》中的说法,科学的发展都是以某个强大的世界观为基础,(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或牛顿世界观),以此为范式,将实验室中的新发现强行塞入已有的范式,随着偏离范式的证据逐步被发现,失调的力量开始在原世界观中积累压力,认知网络的部分更新重建会引发周围领域的改变,直到无法跟核心拼图相自洽,科学家们就不得不考虑全盘推翻旧世界观,另起炉灶。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普朗克等人都是撕碎固有的认知界限的科学家,奠定了量子物理世界观的新基础。

  历史路径:阻止造成沙崩的沙子落下就万事大吉了么?其它地方落下的沙粒或许又将引发新的雪崩。除非我们认识到不断重新调整的必然性,我们总会再次创造失调的条件,不可避免地再次引发革命,不管在俄国还是意大利,就像古希腊式的自证预言。失调是革命的前提,它们必然出现在所有巨变之前,无论巨变的特点和规模如何。大大小小的战争并没有典型规模,呈现幂定律,说明他们本质上成因是一样的。在亚稳态区域,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破裂效果能否传播,战争能否升级,取决于两个争端双方是否恰好位于某个撕裂点【国际系统崩塌】。不是说自由意志不重要,人类行为模式之所以落入跟沙子一样,因为人们的诸多行为,是受到朋友、邻居、家人或同事的选择(乌合之众),所有集体行动最初都是小规模,但随着人们互相影响便会扩大,病毒式传播。历史叙事不是关于孤立个体,也不是个体自认为的真实或虚构的行为动机,历史讲述的是社会中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社会力量。“世界上大规模的历史变动是由全球政治、经济网络中压力的自然积累和释放而形成的,历史变化并非由伟大人物主宰,冲突过后,各国的影响力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事件的开始和结局并无必然联系,一切伟大与深刻均始于荒谬”。

  临界状态让生命有趣

  人类文明网络要是如磁性世界的临界温度以下(绝对有序)那般死气沉沉,那么生活会漫长无聊且空虚;如果像临界温度以上那么混乱,那你将没有任何值得信任的朋友,失去延续性,没有任何秩序可言,也很无聊;唯独接近临界状态,才会产生有趣的变化:你所在的社会充满各种规模的群落,相互之间的联盟关系又不断变化,既非完全规则,又不完全随机,未来难以预测,却也充满可能,没有哪一天是在简单重复过去,每个变化都拥有各自不同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