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GDP史读后感锦集

极简GDP史读后感锦集

2020-10-2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极简GDP史 读后感 

  《极简GDP史》是一本由【英】黛安娜·科伊尔(Diane Coyle)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9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GDP史》精选点评:

  ●有点过于简单。不过倒是讲清楚了一个故事:当前的GDP通过调整统计方式,使得政府的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更加重要,而这一指标也成为经济指挥棒

  ●前半部分讲GDP的来龙去脉还不错,有利于补充知识。后半部分讲GDP的各种弊端,反而觉得是老生常谈,没太有新意。

  ●感觉自己对宏观还不是很感兴趣,就看了第一章

  ●比较简,有些地方也就只给了结论,论证和论据都不够细,也是极简的坏处吧,可以作为对GDP概念和历史的初步了解还不错。

  ●GDP已是现代社会的新宗教之一

  ●目前,我们正陷于统计的迷雾中。尽管存在种种缺陷,gdp仍然是一束穿透迷雾的强光。

  ●深入浅出

  ●感觉翻译好拗口 还是说原文就是这样的

  ●GDP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但能说清楚GDP是什么人大概屈指可数。这本书带读者走进GDP的发展历程,去深入了解GDP到底是什么,它是为了什么被创造出来的,它又有哪些局限性,为什么各国还在用它,关于未来,GDP的概念又将何去何从。这本书应该归入到科普读物类,很值得推荐给普通中国人阅读。

  ●书名严重标题党。

  《极简GDP史》读后感(一):GDP表示,我也并不想成为锚

  对书中一些内容的摘录:

  1. 对国家整体经济能力的测量,源自战争的需求,其目的是评估国家可用于战争的资源储备以及通过税收来资助战争的能力。

  2. GDP是一个虚构的实体,且定义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现在所使用的这些定义只能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3. 上世纪三十年代,西蒙·库兹涅兹(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希望衡量社会总福利,而美国商务部的研究人员则希望制定一种计量方法,为政府推行政策服务。随着政府开支被当做一种产出,国民收入计量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从国民收入的消耗着转向了国民收入的创造者。

  4. 为什么这样一个虚构的、复杂的和抽象的东西,会对经济政策如此重要呢?因为政府的命运将会因为GDP季度数据上升0.2%和下降0.1%的差别而起起落落。

  5. 要计算实际GDP,统计学家们必须收集价格数据,合成物价指数,即GDP平减指数。直至2010年,加纳仍然被认定为“低收入”国家,但在2010年11月5-6日期间,它的GDP一夜之间增长了60%,这让它正式成为“中低收入”国家。主要是因为该国统计机构更新了价格指数计算权重。

  6. 然而贫穷国家的政府有时关心的是,导致该国GDP水平(表面上)增加的任何调整,会降低该国获取世界银行援助及低息贷款的可能性。

  7. 关于创新和进步是否会伤害劳动力,社会对这种情况的可能性的考虑已经差不多有两个世纪了。今天的“机器人程序”与19世纪蒸汽机发明并无二致。这些新型资本设备的普及,最初犒赏的将会是这些资本的所有者。不过,总有一天,每个劳动者将会用更多的资本来完成他们的工作,这将直接转化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及更高的工资。这一切的前提是,工人们会掌握更多必要的技能,而社会上开发出了必要的收入分配管理工具。然而目前,伴随着与数字技术相关的生产率的提高,收入不平等状况正在加剧,这表明到目前为止收益并没有得到非常广泛的分享。

  《极简GDP史》读后感(二):历史选择了GDP

  #读书 《极简GDP史》【英】黛安娜·科伊尔(Diane Coyle),邵信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GDP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最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经济学概念。它内涵需求极为丰富,表达方式又极为简洁。

  本书的翻译书名《极简GDP》是不合适的,作者在讲述GDP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伴有强烈的主观判断和深厚的感情(affectionate)。

  开门见山,作者指出GDP的产生是由于政府开始变得有所作为,政府角色的转型是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确立的历史背景。从本质上来说,GDP的原型是基于对物质生产活动计量的需求。

  在第一部分作者即提出了人民对GDP早期的一些困惑困惑,比如为人熟知的GDP不可用来衡量福利或者幸福,国防开支在生产核算中扮演的角色等。第二部分作者论述了家庭劳务和家庭生产活动带给GDP的挑战。

  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开始为GDP出了很多难题,比如技术元素对GDP增长理论的挑战、国际比较对购买力平价转换的需求、一般服务业的崛起,金融服务业的奇葩地位等(亚当斯密认为服务天然是非生产性的,因此在核算的时候考虑它们毫无必要)。

  因为GDP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诟病,各种替代性方法(幸福指数、福利指标、人类发展指数、美好生活指数等)被设计出来,但无一得到人民的拥护。这很奇怪,按说这些指标是怀揣着对人民的款款深情而来的。试图把不同的数据结合成一个指标是不可能的目标,但综合各种指标的仪表盘方法似乎更不得其道。人们对简洁的偏好是永恒的。

  本书的最后50页可读性更强,指出了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事实,比如影子经济占GDP的比重在贫穷国家可能达到近一半,大多数人对相对收入的关心超过了绝对收入,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加幸福但是幸福感差距在减小,英属殖民地比法属殖民地发展的更好,人们在中年时期最不幸福等。该部分也提出了环保主义、免费服务等对GDP构成的新挑战。

  “历史选择了GDP”,“我们正陷于统计的迷雾中,GDP仍然是一束穿透迷雾的强光”。

  《极简GDP史》读后感(三):真正的GDP简史

  为什么冠以“真正的”?参照物是两年前看的《GDP简史》。两者相比,前一部主要讲着眼GDP的替代都做了什么探索,这一部则是围绕GDP自身的定义和算法,讲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步步解决了什么以及当前还有什么没有解决。作者承认这个指标的局限性,认为它是“20世纪为大规模物质生产的经济而设计”,现在看来,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创新的、无形的、越来越数字化的现代经济”,但作者同时仍然要“捍卫它作为经济政策主要参考指标的地位”,因为“比起一些曾被提出过的时髦的替代性选择(比如幸福),它仍是最好的指标”。

  此书是按照畅销书模式写的,不是方法性探讨,而是写给公众的。最典型的“证据”就是其中包含很多故事,围绕GDP所发生的故事。开篇就讲希腊GDP造假和干预,说“2006年希腊公布的GDP比预计高出25%”,因为他们将非正规经济价值放了进去;动机就是“获得更多的借款”,因为“贷款机构在决定贷款额度时很看重当事国的GDP规模“,作为还款能力的保证。“非洲穷吗”是另一个故事。2010年11月5日到6日,加纳在一夜之间GDP增加了60%,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了中低收入国家,原因只是更新了价格指数计算过程中的权重,由此影响到实际GDP的水平,类似的情况在非洲许多国家都存在,相当多的国家没有完备的基础数据调查体系,有些国家用的权重还是1968年的。所以,有些专家怀疑非洲是否真的像当前数据表现出来的那样贫穷。

  但这不等于书中没有技术含量哈!我觉得,两个方面可以显示出作者对这个问题具有比较高的把握能力,甚至超过了专门进行GDP核算工作和研究的专家——这些专家可能只看到局部的技术问题,不能将其放到一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识GDP本身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推力。

  一个方面是将GDP自身的演变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联系起来,包含以下若干阶段。1)大萧条与二战催生了GDP的出现。2)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以及直到1975年的经济繁荣期,GDP取得狂飙式的增长和方法进步。3)1976-1994这一段经济陷入停滞,资源环境隐忧出现,GDP开始遭遇其他指标的挑战。4)1995-2005年,技术革命引爆生产力,经济发展再次获得动力,GDP在服务业和质量测算方面有了新变革。5)2005年之后,充斥金融泡沫的经济,GDP在方法上也受累于此并影响到自己的声誉。6)21世纪新发展给GDP带来的新课题,产品定制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免费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测量等等。(原谅我,这里主要是按照各章标题写的,你大体可以看到此书的基本架构哈!)

  另一个方面是敏锐地抓住各个阶段GDP所面临的棘手问题,说明如何解决以及后果。比如早期有关GDP的定义主要侧重于物质产品(产生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后来被苏联计划经济下的经济指标所遵循),然后逐渐向服务扩展,先是市场化服务,而后是政府公共服务,再后来涉及金融服务,到现在如何处理免费服务,这些问题大体都是贯穿全书始终的,而且其过程充满争议。其他例子还有:1)通货膨胀测算问题,涉及价格指数及其对GDP平减的讨论;2)GDP的国际大比较,从汇率到购买力平价(PPP)的讨论;3)质量调整问题,特别提到特征价格法;4)金融业纳入GDP核算的方法变化,以及带来的问题。此外还有非正规经济的测算问题,可以作为GDP补充的指标,等等。

  我是吃国民经济核算这碗饭的,以上涉及到的问题我都可以从专业上讲出一二三,但我写不出这样有趣的文字来。 反过来说,这些畅销书可以让你大体了解问题的轮廓,要进一步掌握背后的机理你还需要回到严谨的学术研究里读专业论文才成。此书中有些话题仍然值得探讨,还有一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答案。比如金融业的产出核算以及在GDP核算中的处理问题,此书讲到许多数据与现实发生背离的情况,但还真需要进一步考虑,到底是金融纳入GDP核算的方法有问题,还是经济体系中的金融系统本身出了问题。

  《极简GDP史》读后感(四):它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却天天挨骂

  GDP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确定为国际通行的经济衡量指标的?它好在哪儿?又坏在哪儿?它会对企业和普通老百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英国经济学巨擘、BBC副主席黛安娜·科伊尔力透纸背之作《极简GDP史》让你一天读完300年发展史,透彻洞悉GDP如何深度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GDP已有80多年的历史

  作为指标之王,GDP已有80年左右的历史,但迄今为止,系统研究GDP来龙去脉的书凤毛麟角。《极简GDP史》深入浅出地梳理了GDP的变迁逻辑:第一次出现测算经济总量的活动发生在17世纪第二次英荷战争时期,目的是搞清楚国家有多少余力用于战争。当时,除了向市场征收自身的各种开支外,英国政府基本不干涉国家经济的运行。大萧条发生后,政府出手拯救经济成为大势所趋,而其前提就是对经济进行全面的体检。不过,由于传统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使得政府任何扩大开支的行为都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这严重束缚了政府救济和干预经济的手段。为了解决这一个矛盾,政府开支被解释成为提供公共产品所必需的花费。这种转变使得政府直接成为财富的制造者。现代的GDP概念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越来越深地介入到了经济运行当中,并成为能够左右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在这种情况下,GDP既是衡量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又是政府经济政策的目标。

  “GDP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几乎囊括了一切事物:钉子、牙刷、拖拉机、鞋、理发、管理咨询……简而言之,囊括经济中所有的劳务和货物。然后采用极其复杂的方法进行调整,为了应对季节性波动,必须考虑通胀因素并进行标准化,从而让所有国家的统计数据大体上都具有可比性。”本书译者邵信芳老师如是解释。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2000年,美国经济分析局宣布GDP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极简GDP史》肯定了GDP的功能,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GDP绝不是万能的。作者指出GDP在计算方法、构成、功能方面均存在先天性的不足。邵信芳则解释道:“它有自己的作用力边界,企图让它在能力边界之外效力,既不科学,也不现实。首先,这个指标本身只是对总产值的一个粗略反映。其次,它不能全面反映质量的进步。用同样的价格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今天买的这台比起十年前买的那台,性能已经大大提高。第三,它无法反映技术进步对福利的增进。以前人们买一张唱片起码要花上十几元,而现在互联网免费视听产品唾手可得,消费者盈余明显扩大,但一次文化消费创造的GDP从十几元降到了几乎为零。第四,它只重结果而不计损失。污染越严重、资源损耗越大,GDP越高,因为污染治理投入和石油、天然气开采投资都会计入GDP数据。更不容忽视的是,GDP的高增长并不总是一件值得迷恋的好东西。比如战后或灾后对损失进行各种修复和弥补,结果就是GDP的高增长。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过就是对这种先损毁+再修复=高增长模式的一次成功演练。”

  对话邵信芳

  牺牲环境的是人,不是某个指标

  广州日报:你认为这本书适合什么人读?对于毫无经济学基础的人也可以读懂吗?

  邵信芳:有没有经济学专业基础都可以读这本书。对于具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本书内容的专业性会给读者带来思维的挑战。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本书的优点在于阐述上的通俗性、历史背景展示的翔实性、案例的丰富性和同当前普通人关心问题的密切联系性。

  广州日报:在作者看来,国家和城市的发展除了GDP外是否需要其他考量,比如环境保护和幸福感?

  邵信芳:追求GDP并不必然地导致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但盲目追求GDP、片面追求GDP就容易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作为统计指标,GDP的确存在设计方面的内在缺陷,比如只重结果不计损失,而且治理污染的各类设备及人员投入还会推高GDP,这导致它成为环境问题的头号替罪羊。然而,统计中不计算损失和代价,并不代表实际中没有损失和代价,如果人们忽视这个差别,不设法弥补而是利用和放大GDP,不计算损失这个缺陷,而是盲目实施大量短期行为,那就不是统计指标的问题,而是人类认识能力、决策理性和行为伦理的问题了。一句话,牺牲地球环境质量的永远是人,不是某个指标。

  作者认为,GDP作为经济统计指标,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但在计量“经济”产出的增长快慢方面,的确是成效非凡。然而,它本质上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主要针对物质化生产的经济体系而设计,强于测量有形物质产品数量和产生货币交易的经济活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的结构和特性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经济本身就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它或许应该被重新定义。这就要求对GDP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或者用另一种测量方法取而代之。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出现可以替代GDP的经济发展测量方法。

  广州日报:您认为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邵信芳:作为指标之王,GDP已有80年左右的历史,但迄今为止,系统研究GDP来龙去脉的书凤毛麟角,因此,稀缺性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只在某个特定章节对GDP进行简单介绍,这种介绍留下的问题和空白远远大于已经解答的问题,所以一本专门研究GDP的书就变得非常必要。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GDP历史专业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