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学初患上》读后感精选

《梅学初患上》读后感精选

2020-10-2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梅学初得 读后感 

  《梅学初得》是一本由张一帆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梅学初得》读后感(一):初步了解梅兰芳

  记得5年前偶然的一次机会得到了一张朋友的赠票,那是一场小型的京剧表演,虽然人很少,但是我确实被震撼了。京剧在年轻人的圈子里好像很少能成为话题,我认识的懂京剧的更是少之又少,于是在我的兴趣催促下,我自己在网上对其了解了一番,并且认识了一位大师,也就是梅兰芳。而要了解一个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他的生活,二就是他的工作。这本书的作者则是从他的艺术之旅总结出了他的人生轨迹,书中的内容都是作者根据史料,分析他的作品编成的。

  那么梅兰芳又是为什么对京剧情有独钟的呢,这还是要说到京剧的源头,京剧作为一种表演的艺术形式,它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在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十分丰富的表演,看似每场演出都不一样,其实背后都遵循这一套完整的理论。梅兰芳之所以演京剧也是因为这是一项传播媒介,他把经典的作品演绎出来,为观众提供了直观的欣赏。

  梅兰芳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不过他也算幸运,能够帮大伯做事,接触到了京剧。梅兰芳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他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之外,就是他虚心求学的态度,哪怕是在他已经到达行业之首时。梅兰芳也写过自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比较务实和正统的人,他并不会去虚构一些东西,从他表演的时候就能看得出,他都是真正体会到了当下的角色才会去演的。

  书中的这些图片也都是十分珍藏的,让我们从剧照中了解到一个直观的梅兰芳。要想学习京剧或者了解京剧,那就必须要了解梅兰芳,这是跨不过去的经典。他在舞台上所做的说是演绎并不确切,应该说是创造,他造就了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创造了梅派,很多著名的艺术家和学者都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这无疑是一位公认的艺术家。梅兰芳的作品只有他自己能够演绎,后期有很多人模仿,甚至拍成电影,但能够做到的也只是接近或是另一种风格。

  这本书的作者用耐心创作了向我们展现这位京剧艺术家的著作,无论是它本身还是对于梅兰芳,在看完之后我都感慨万千。属于中国的京剧不应该失传,我觉得年轻人也应该学习起来,毕竟这是一项影响过世人的艺术形式。

  《梅学初得》读后感(二):一部梅学力作

  《红楼梦》有所谓红学,鲁迅有所谓鲁学,梅兰芳作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有所谓“梅学”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比较详细地勾勒了对梅兰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的祖父——梅巧玲的形象。梅巧玲是清王朝同治、光绪时期大名鼎鼎的京剧大师,是“同光十三绝”之一。尽管在学徒时,受过班主的打骂,但自己做了班主之后,他对待角儿或是普通学徒,都是爱护有加。对行外朋友,他也十分慷慨义气。在演艺界,梅巧玲获得了“义伶”的美誉。这对于梅兰芳的为人也有很大的影响。抗日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舞台,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梅巧玲天资聪慧,学戏非常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他的戏路很宽,他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

  在本书中,作者对梅兰芳提出的“移步而不换形”的说法进行了比较仔细考察论证。在前人的说法上,作者指出今天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移步而不换形”的内涵,把“形”理解为艺术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本体规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各种“移步”。在作者看来,“移步”而不“换形”是梅兰芳一生及其创作集体对于艺术实践的有意识的根本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对京剧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当然不仅仅是梅兰芳一个人的功劳,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 “梅党”也各显其长,这其中,齐如山等人也是出力甚多,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梅兰芳的梅派艺术。

  本书作者张一帆,80后,还是相当的年轻。这部著作对梅兰芳艺术创作、创新渊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中国戏剧戏曲发展内在动因的进行了探讨和思考,读后给人带来不少启发。期待他的下一部关于梅学的著作更加精彩!

  《梅学初得》读后感(三):移步不换形

  在很多方面,我为人处事都未达到精益求精地步,比较利用小聪明来截短一些路程。我发现我是一个很泛泛的人。通读完《梅学初得》,看完方知209页到332页都是附录和主要参考文献的列表及后记,我不禁才识这便是做学问的态度。严谨而有考究,并不是那些无根据的道听途说或凭空猜测。这是经过探索和研究,深入思考与仔细验证而得出的本质性结果。

  打开扉页,你会觉得这如教科书般的排版,密密麻麻的字体让你阅读兴趣减少,但是相信我只要你开始看,投入进去看,你变发现你会无法自拔,沉溺其中,并为其中的知识而折服。本书第七章:名实之辨—对梅兰芳“移步而不换形”说的时代解读。可谓相当精彩。

  1949年11月2日,天津《进步日报》记者张颂甲受命采访梅兰芳。11月3日,张颂甲发表了题为《“移步”而不“换形”—梅兰芳谈旧剧改革》的访问记,刊登在《进步日报》第三版上。此表态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文艺界的朋友们认为,梅兰芳的所谓“移步不换形”的观点与周总理在文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提过的“伴随这种内容的改造而来的,对于形式也必须有适当的与逐步的改造,然后才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统一。”观点相悖,于是11月8日经过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建议,于11月27日,由天津市委委托市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出面召开旧剧改革小型座谈会,请天津文艺界知名人士和梅兰芳参加。会上,梅兰芳通过发言的形式“修正”了自己对旧剧改革的意见,提出,旧剧改革“是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割,内容决定形式,“移步必然换形”。在反对梅兰芳的“移步不换形”观点中,大家都把定义绑死,潜意识把梅兰芳所说的“步”和“形”等同于“内容”和“形式”这组概念。如此便与周总理观点不符。但是按照梅兰芳先生的本意,即“形”指的是艺术乃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本体规律,它是稳定长远的。步是非本质特点,它是流动暂时的,且多样性。梅兰芳同志对戏剧都是移小步,一步一步小步,这儿改点,那儿改点,从而达到量变到质变。如此理解,便懂梅兰芳对京剧改革的付出了如此多真心真意。因为大刀阔斧的改,必定会面目全非,而不是面目一新。

  我想我要学习的便是:任何事物的“移步不换形”都可以让我们适应时代的各种“移步”而不至于忘“形”。衷心希望梅学能走在更好的路上。

  《梅学初得》读后感(四):人间尚有绕梁唱,梅韵无处不芬芳

  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尽善尽美的境界是艺术家的毕生完美追求。戏剧在中国文化领域发展了几千年,能够流传而富有生命力,与一代代的戏剧艺术家的勤学苦练密不可分。一切的文化现象都是现实社会人们的精神反映。京剧作为戏曲的一个分类受到很多观者的喜爱,其表现形式、艺术内涵都有上乘之处。

  梅兰芳大师的一生,除了是京剧大师之外,更与其在国难之时表现出的精神风貌有密切关系,而这也正是其生命力长久不衰的写照——真实的艺术人生。京剧崛起于清代,其宣扬的忠义、扬善惩恶,这些根植于普通民众内心的是非观念让普通大众所热爱与接受,而表演艺术大师代代传承的优良作风使梅兰芳大师成为其中当之无愧的翘楚。

  宝剑锋从磨砾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张一帆先生的《梅学初得》更能令读者对这句古诗感同身受。没有磨砺便没有精美绝伦的完美文化底蕴的真实再现。中国近代史正因为有了梅兰芳这样的艺术家的存在,才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弱国无外交,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梅兰芳大师走出国门之举已然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为国家大义而勇往直前。这样的情怀与思想境界不是令读者应该敬佩与汗颜之处吗?

  《梅学初得》作者张一帆以本真的治学精神,踏踏实实的做学问,这本《梅学初得》不仅是对梅兰芳大师一生的总结,更是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密不可分。个人往往不能脱离于社会独特存在,梅兰芳大师更是以其一生历程作了真实写照。生命的意义在于孜孜不倦的拼搏奋斗抗争精神。梅兰芳大师的一生命运跌宕起伏,时有厄运困境相绕,但无论怎样,都不改赤子之心。张一帆先生的这本《梅学初得》详细而翔实的以梅兰芳大师一生为引,将个人对戏曲的影响淋漓尽致的书写铺陈。

  纵然梅兰芳大师已逝多年,但其艺术成就,对国家,对民族,对家族,对世人的影响力却源远流长。中国京剧的唱舞合一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本中得到真实再现。

  无论是图片资料,还是史料记录,无一例外的体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风格真是对当今浮躁学术气氛最好的教导。《梅学初得》是一本值得读者去细读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