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舆图》读后感摘抄

《走出舆图》读后感摘抄

2020-10-2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走出地图 读后感 

  《走出地图》是一本由杨志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地图》精选点评:

  ●非常的不错,内容非常的丰富,我非常的喜欢

  ●新西兰登山者埃德蒙·希拉里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丹增·拉克巴就是丹增·诺尔盖的同族后人

  ●有一首流传在水手和海盗间的船歌,歌词大意就是:一路向南,乘风破浪,过了南纬50度就没有了法律。继续航行过了南纬60度,就连上帝也没有了。这首歌听上沧桑而悠远,很容易让人伤感。

  ●杨志到过很多地方,其中包括地球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它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尽头,也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尽头。杨志说,乌斯怀亚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小城市,城市里面有好多老房子,是那种只有童话里才有的一两层小木屋,非常可爱。

  ● 在探险的路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就是文字有点小,故事很精彩

  ●对探险者的行为,佩服他们的勇气。

  ●很喜欢,一群人特别有激情,为了理想和自由,向前拼搏。

  ●那是在被狂风积雪蹂躏的帐篷中,在含笑带泪的酒桌上,无数次被讲述的传说中!

  ●喜欢

  《走出地图》读后感(一):探索未知世界的魅力

  “在高山上,一旦危机出现,就必须战斗到底。如果训练有素,你将生还。若非如此,大自然将把你据为己有。”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与回忆的书,透过作者朴素深沉的文字,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探险经历、一幅幅摄人心魄的荒野美景扑面而来,带给人震撼与思考。

  “从我们成为登山人那边开始,就已经看过了很多人终其一生也看不到的美景,经历了他们几世轮回也不曾经历的故事。” 埋藏于沙漠深处的楼兰帝国传说、查亚峰下密林里的原始部落、终年冰雪覆盖诡异怪诞的南极、神秘透明梦柯冰川南峰山顶的无与伦比的流星雨、尼泊尔山谷中蝴蝶带来的神秘预言......这些是我们被囚禁在房子、车子、表面上精致的生活所构筑的监牢里的都市人终其一生也无法体验的生活经历,也许我们的身体里曾经一样沉睡着一 颗要征战世界的心,但如今再也没有人能够将心唤醒。

  “攀登这项运动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拥有将人凝聚起来的力量,其中最珍贵的就是攀登者之间那种唇齿相依的情谊。”不断训练和攀登、开辟新线路的天才同事星骋,干涸无垠的沙漠深处把作者从死亡线上拉回的天使,珠穆拉玛峰下拥有强大冰雪信仰的夏尔巴人丹增﹒拉克巴,带作者探索探险与攀登奇妙世界的前辈老师Leo......感动于他们之间最单纯的情谊,感动于他们之间濒临死亡不离不弃的鼓励,感动于他们之间毫无保留的保护与信任。

  最后,仅以最虔诚的姿势向这群以探索和挑战的名义,去探索生命的广度和这个世界的未知的登山人致敬!

  《走出地图》读后感(二):记录下的青春,热血而残酷

  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有关攀登的书《走出地图—世界尽头的往事》 (群众出版社2017年出版),今天我写下了这样一个书评。在中国的山野间有着一群勇敢的人,我们称呼他们为“中国登山人”,这是一群拥有着野心的人,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探险,期望能够走出地图。探险,只有狂热的追求心才能为他们提供永不会熄灭的热情,譬如攀登珠峰,譬如探秘失落帝国。但是在这段热血无畏的岁月中,有的同伴们永远的留在了那一座座等待被征服的山峰中。

  “唯有理想与爱人,不可辜负。理想不死,我们不散。”

  杨志的《走出地图—世界尽头的往事》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回首。他并不是推崇攀登,也不是炫耀经历,他写下的文字,是纪念他的同伴和他们无悔的青春。他希望在老迈的时光里,回首过往时,是有迹可循的,将自己的情感,故事,同伴都留在了这本书中。

  看这本书时,我为作者濒临死亡却绝处逢生的幸运而开心,为作者同伴在攀登界留在的伟大成就而赞叹,但感触最深的可能是他们遗失在山野间,再寻不到踪迹时的绝望吧。这无疑是值得被记录的,因为这是他们为了探秘世界,走出地图而做出的不顾一切地奋斗,那是他们的年少轻狂。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所以我们走到了世界的尽头。”

  这是一本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热血的书,他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曾年轻过,曾为自己的理想追求百死而无悔,在寂寞的旅途上,陪伴我们坚持下去的只能是那颗年轻而又灼热的心。对于曾经的登山人来说,探索走出地球的风景可能就是作者想要走到的世界尽头吧。

  《走出地图》读后感(三):致青春

  一名年轻登山者的成长往事,作者杨志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中国早期民间自主攀登高海拔山峰发展历程的窗口。高山上,荒野间,地图外,是一连串关于自然与生命、时光与情谊的烙印。

  青春的燃点很低,一张图片、一纸文字、一段乐曲都能够令他们燥烈起来。也如同高山与荒野, 对青春产生的无法抗拒的召唤。它引领着一批亢奋的心投身户外,将登山视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作者杨志便是其中之一,彼时,他每次登完山回来与伙伴们醉酒后,都喜欢高喊:“理想不死,我们不散。”

  这恰恰成为本书的泪点。

  因为没人能抵抗得住流年,以及流年中那些已经发生的事件。这是一场以高山与荒野为背景的青春舞台剧在谢幕后的思绪沉淀,如果你趟过的户外圈或者登山圈的水足够深,比如超过10 年,便不难发现,这些思绪沉淀中,或多或少也能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在准备自己的首攀前,杨志在某一时刻的心情表现为:“从我身边擦肩而过的路人,他们都不认识我,我们只是行走在相同的街道上,但是他们永远都不可能看到我将要看到的风景。一种莫名的自豪感涌上心头。用不了多久,我将踏入一片他们终其一生也不可能踏入的空气稀薄地带,成为一名真正的登山人。我被厚重的冲锋衣包裹着,在人群中迈着胜利者的步伐,我告诉自己,他们永远也体会不到我的骄傲和我的孤独。”

  这种热血是不是似曾相识?

  对于登山本身来说,杨志是幸运的,13 年前, 他走进的那扇公司大门代表着中国民间阿尔卑斯式攀登的开拓先锋。在良师益友的帮助下迅速成长,何尝不谓之幸运?杨志也是不幸的,因为山不怜悯,山难就发生在他们中间,那是令人煎熬又窒息的风口浪尖。也源于此,自序中便提到了“为了避免触碰一些中国登山人共有的伤痛,有些人物用的是化名,但故事都是真实的”。其实,涉及的公司也没有用到真名,但相当一部分户外人都懂的,他们是谁。

  值得一提的是,杨志在书中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渲染自己的登山经历,比如透明梦柯冰川南峰的攀登过程,甚至连开辟羊满台峰北壁冰川攀登线路的故事都只字未提,有些山峰的名字和年份也不会刻意提及。他着重记录的,是与伙伴间的点滴过往,探访出的故事以及还原在高山上和荒野中的历险场景,由此引发对生命的追思和对自然本应持有的客观态度。

  刚成为登山向导的杨志,即使沉浸城市生活中的安详和惬意时,也会被一股属于攀登和年轻的狂热引导着,没有什么能阻挡他的攀登脚步。一方面, 冰刀雪剑、雪国星辰、陷阱与圈套是文中时不时便会跳出来的名词,它们揭示出了高海拔登山犹如一场战斗般的紧迫感,对手来自非具象化的自然现象以及自己的误判,无论何种华丽或精湛的登山技术有时也会溃不成军。另一方面,一次又一次漫长的攀登后,面对文明世界中的灯火、听到父母喊小孩回家的声音、看到情侣在街头十指交缠的约会,开始让他觉得生活无比美好。若非经历生死,又怎会感动于此?

  杨志对以登山为中心的生活往事应该已经释然了,那些散了的人和不散的情谊,那些过往的岁月已经被他永远留在心里,没有什么风沙能将它打磨褪色,这不仅仅是关于攀登和探险,也是关于成长与爱,关于自由和生命。高山上,荒野间,地图外,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所以我们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后记中的题文)。”我私下以为,那应当是一段经历中的世界的尽头,书中所构造出的青春世界的尽头。

  因为多样化的世界可以造就更精彩的生命,生活,也还在继续。

  《走出地图》读后感(四):这居然是一本记录真实故事的书?2008年K2那次灾难?

  自己玩户外也这么多年了,圈子里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正好前段时间淘宝有券可以用,就买下了。半个月慢慢读完了,有不少的收获,那天脑子一拍查了下作者的资料,查到了一些作者写的文章......最让我震撼的是这一篇..........书中他是这样写的

  我放下茶杯,按住拉克巴正在微微发抖的肩膀:“告诉我,我的兄弟。那天你们在K2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人们之所以总是在悲剧里扮演角色,是因为他们并不相信在现实生活里存在悲剧,但是悲剧却真的在文明世界里上演了。

  ——José Ortega y Gasset

  这个故事背后居然是一起真实的事件,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写的

  野蛮巨峰 挽歌的轮回

  “K2困难首先在于它地理位置的偏僻。巴基斯坦居民从来都不曾称呼过这座山峰。只有山上裸露的白骨有名字”——摘自《喀喇昆仑:加舒布鲁姆IV峰》福斯克.马瑞斯

  从1954年人类首次登顶K2到今天,K2的攀登从一开始就和死亡相伴,K2的攀登历史也是一本沉甸甸的死亡笔记。笔记的记载是如此的艰难,笔记所记载的内容也是那样的悲凉。笔记本所载的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片传说的光芒和一连串传奇的故事,而每个名字的最后都被K2注上了一个悲剧的注脚……而笔记本身也不断重复着轮回的挽歌。

  因为K2地区气候的特殊性,每年适于攀登的时间仅有夏季中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因此每年夏季,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登山家就前往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集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K2夏季攀登“大会”K2如同一列火车,载着这些世界上最优秀的登山家开向了未知,而有的人的终点就是死亡。

  最长的一天,2008年8月1日

  2008年8月1日在K2就有11名攀登者永远长眠于K2的冰川中,死亡人数已经接近1986年那个惨烈的夏天……通过巴基斯坦高山探险协会公布的资料以及BBC的新闻和幸存者的口述可以大概还原2008年8月1日前后的情况:从2008年6月开始就陆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登山队进驻K2BC,以等待好天气。从7月中旬到下旬各队离开BC开始攀登。在7月31日塞尔维亚队队员Dren Mandic滑坠身亡,在7月31日到8月1日间时,天气状况极好。山上共有22名攀登者,已有部分攀登者登顶成功并开始下撤。但在海拔8200米到海拔8400米某处地方也就是K2攀登线路上最臭名昭著的两大鬼门关之一的“瓶颈地带”的某处发生雪崩,崩裂的冰块当场把巴基斯坦向导Jehan Baig和Meherban Karim以及挪威登山者Rolf Bae砸下山谷,然后狂暴的雪崩冲毁了登山队在“瓶颈地带”上铺设的路绳。在下撤线路被切断之后,意大利登山队队长Marco Confortola和另一名攀登者在没有路绳的情况下开始下撤寻求救援,其余攀登者留在原地等待救援。但因为救援队伍迟迟不到一些攀登者开始恐慌也开始盲目冒险下撤,但先后有7名攀登者下撤时在“瓶颈地带”丧身。在8月1日夜间的时候雪崩又一次袭击了幸存者,爱尔兰攀登者Gerard McDonnell不幸被冰块击中,掉下了悬崖。雪崩发生后,巴基斯坦军方出动搜救直升飞机搜寻幸存者。

  在短短的一天之内,一次雪崩就吞噬了11名攀登者,这恐怕也是K2攀登史上最凄惨的一天。而活下来的意大利登山队队长Marco Confortola的经历更像是一个传奇,Marco Confortola在下撤寻求救援的时在没有路绳的情况下奇迹般的通过了“瓶颈地带”最后被救援直升飞机发现并救回。

  而事件本身所掀起的波澜也极为轰动,荷兰队队长Wilco van Rooijen批评在被困在“瓶颈地带”上的攀登者开始贸然下撤时,他曾经呼吁幸存的攀登者聚集起来互相帮助合作下撤。但大部分人都没有响应,幸存的攀登者都惊恐的四散盲目逃命,结果很多人走错了路,以致丢掉了性命。Wilco van Rooijen还认为在瓶颈地带上有些路段的路绳铺设位置错误,结果导致太多人挤在一起攀登而耽误了太多攀登时间。以致大量攀登人员拥堵在“瓶颈地带”上。

  有登山皇帝之称的意大利传奇登山家梅斯纳尔则认为:过于商业化的登山活动吸引了经验不够丰富的攀登者参与是此次惨剧发生的直接原因。而此次惨剧也证明:再充足的氧气、在先进的装备、在经验丰富的向导和协作在恶劣的环境下都不堪一击,向导的经验无论如何丰富也还是有疏忽和麻痹的时候,而K2不会放过这样的疏忽和麻痹……

  曾有人这样说过:没有攀登过K2的人,就没有资格对K2上发生的悲剧评头论足。因为K2就是K2,在K2的攀登者都是这个世界最优秀的攀登者,做为一个攀登者,他们的攀登都是值得尊重的。

  1998年殉难于道拉吉里的Chantal Mauduit 曾经这样教导初次登山的攀登者:生命永远是最宝贵的,没有一座山或一条线路值得我们为它牺牲掉。在高山上,成功和死亡永远只有一线之隔。总结这些悲剧,只是希望我们铭记住那些殉难于K2的攀登者。从一个攀登者的角度来看,殉难于K2的攀登者他们的攀登永远是值得尊敬的。总结这些悲剧,就是希望悲剧不在发生。在此次K2发生雪崩后,我不断听到这样的问话:他们为什么要攀登K2?攀登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是一个古老而无聊的问题。

  攀登者对山和攀登的热爱,就是攀登者本身的信仰,旁人很难明白。登山很难被人认同,尤其是发生山难之后。对攀登者而言,攀登风险越大,吸引也就越大,这或许就是吸引了如此多的攀登者尝试K2的原因。

  “在攀登所传载的人类价值中,生是最高的价值。攀登使我们更加认清生命中那些本质的要素。但是,死亡永远都是失败!死亡不能被奖励,至多是吊唁”——《金冰镐精神》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坐在院子中,初秋的微风刮过头顶的树林,看着树叶在头顶慢慢飘落。K2那个冰封的地狱对我只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符号,我也无法去想像那距我有万里之遥的K2是怎样狂暴的一座山峰。我只能通过电视和网络关注着在K2的救援。最新的新闻是:K2发生雪崩后,巴基斯坦救援直升飞机已经救回了7名幸存者。目前还有4名失踪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存可能已经不大……我没有攀登过K2,我没有资格对8月1日的悲剧指手划脚。但做为一名攀登者。我却可以感受那些在K2等待救援的攀登者的绝望和恐惧。闭上眼睛,那些惨剧总是不断刺痛我的心,我无处躲藏。我无法去揣摩那些尝试K2的攀登者的心意,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

  附:2008年乔戈里峰山难遇难者名单

  遇难者

  Kim Hyo - Gyeong 韩国 队员

  ark Kyeong - Hyo 韩国 队员

  Hwang Dong - Jin 韩国 队员

  Jumic Bhote 尼泊尔 夏尔巴背夫

  asang Bhote 尼泊尔 夏尔巴背夫

  Jehan Baig 巴基斯坦 高山向导

  Meherban Karim 巴基斯坦 高山向导

  D'aubarede Hugues Jean 法国 法国队队长

  Gerard McDonnell 爱尔兰 荷兰队队员

  Dren Mandic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队队员

  Rolf Bae 挪威 挪威队队员

  受伤者

  Wilco van Rooijen 荷兰 荷兰队队长

  Cas van de Gevel 荷兰 荷兰队队员

  Marco Confortola 意大利 意大利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