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的希望读后感1000字

隐居的希望读后感1000字

2020-10-2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隐居的愿望 读后感 

  《隐居的愿望》是一本由[日]玉村丰男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居的愿望》精选点评:

  ●下午练习 阿斯汤伽以后

  ●三星半。作者真是一个很有趣的妙人啊。45年生人,写这样有意思的随笔,过有意思的人生,是不是隐居一点也不重要。

  ●适合假期下午读的书

  ●作者四十多 大病痊愈后选择的隐居生活 正是此刻24岁的我所期盼的 人类日常让我觉得痛苦无比 如果真的自私 谁没想过一了百了

  ●十分适合各种有志于隐退的佛系孤寡人士哈哈哈哈哈哈哈

  ●刚翻阅的时候颇有骗钱之感,稀稀落落的文字配上多幅铅笔素描植物图,结果越读越喜欢,风趣幽默,云淡风清,作者是位非常有意思的可爱老头呀!

  ●修行不必远行、不被隐居,修行就在当下。

  ●气定神闲的散文和小画,淡然处之的理想人生范本啊,其中也不乏幽默的地方。感谢作者和译者带来的好书。

  ●简单

  ●咯咯笑着读完了。离开学校后,从未有过在公司上班的经验,向来只在家工作,也没领过工资和奖金,不工作的日子就是星期天;42岁时因过劳而吐血,又染了肝病,萌生隐居之念,跑到信州乡间,买下三千五百坪土地,铲平山头,盖起房子,掘了水井,开辟了葡萄园,种起蔬菜,还水到渠成的慢慢拥有了酒庄、咖啡店和餐厅;有一个人玩的东西,有一个人玩的时间,画几幅画,写几篇文章,闲时就做美味料理招待一大群年轻人吃;亲手埋葬过几条老犬,跟妻子丁克一生,打算死前把土地、房产都赠送给自家农庄的员工——简直是理想生活的范本了,这世间,真的有人拥有这样恬然的人生。画儿画得死板,文写得清淡,就像作者本人说的:身无大才,既不属于画坛也不属于文坛,但语句间幽默的细节,令人阅读愉快、毫无负担,还可以当成花卉图谱来涨姿势。

  《隐居的愿望》读后感(一):我没有隐居的愿望

  我20出头的时候特别喜欢读这类书,这类的电影也看过不少,英国诗人导演迈克李的《another year》讲述的就是一对夫妻在英国的田园生活。书中的作者爷爷已经65岁了,早年透支生命,38岁查出来疾病,之后隐居乡下,种种树、写写字,田园、森系,活泼自由的文字、随性的生活令人向往。

  我现在30了,并不是不喜欢这类书了,而是终于明白虽然这种人生似乎是人类最终的归宿,但现在我没有能力过上这样的生活。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是应该努力奋斗,好好拼搏,认真工作,还没工作就幻想田园生活、不工作、不努力,整天吃喝、拍照、种花、写字,请问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呢?我20岁的时候不明白这些道理,过得十分安逸和懒散,就这样过了许多年,虽然不曾隐居乡下,但这生活节奏好像和书中差不多。

  后来,我看到一句话:人在经历千山万水之后回归简单,那是本真;而一开始就选择简单安逸,那是平庸。

  换工作之后我每天非常忙碌,逼着自己不停学习和进去取,工作上渐渐积累了成绩,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认可,那些曾经的对田园生活的幻想早就被抛到脑后,每天脑子里只想着如何挤出更多的时间、安排更多的事情。虽然没有到透支生命的地步,但也绝对是忙到没有时间恋爱。偶尔再翻阅这本书,找回了许多熟悉的感觉,不是忘记了初心、没有了愿望,而是更爱现在的生活,也想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平衡的间隙,为自己创造更多修身养性的机会。

  比如每周再忙也有时间去舞蹈房跳舞,回家后就抓紧时间不磨蹭挤出更多睡眠的时间,不浪费再任何无意义的感情上,而是把自己变得越发的柔软温和,和更多的人做朋友。其实书中还提到了更多很棒的日常生活建议,都是帮助我们接地气地生活,更好地与人相处,抛开网络手机虚拟世界,回归生活的本质。

  作者说吃饭须有人相伴,做菜须想着做给谁吃才会去做。作者为了能一直健康地活下去,作者经常招呼年轻人来家里做饭给他们吃。这种心理认知很好地改善了我和妈妈的日常沟通,她做好晚饭我都会赞美好吃,以前我可能会觉得理所当然。

  另外,作者提到:人上了年纪应该比年轻时更爱整洁。想起许多刚刚30岁就已经发福且不拘小节的男性朋友,以及结婚之后就开始心宽体胖的女性朋友。我对这些人的态度是十分嫌弃的。我觉得李小璐有一点我还是十分欣赏的,就是尽管35了,她还是把自己打扮得尽可能少女,而不是那种一看就上了年纪的衣着。一个朋友抱怨老婆生完二胎之后身体很差:中耳炎、哮喘、食道炎、胃炎,脾气暴躁,满满的负能量。我听完也觉得很作呕。女生要尽可能的多运动,保持年轻活力,让自己充满能量,充满少女感。

  很多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构成了生活本身。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些生活本身上,每天整理并烫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睡觉之前把包都收拾好,早上认真化妆,看到所有人都亲切地微笑和打招呼,继续保持运动,让自己活力四射。修行不必远行、不被隐居,修行就在当下。无论是20岁、30岁还是65岁,我们都要这样生活。

  《隐居的愿望》读后感(二):我也想隐居,那就关上手机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有着70、80后心态的90年人,看了《隐居的愿望》之后,我发现我和50后也是没有代沟的,或者,可以反过来说,这位65岁的可爱的老爷爷,和我是没有代沟的。如此轻松愉快的文字,如此赏心悦目的手绘,加上我是个伪植物爱好者,每天随手翻看几页,便是极大的享受。 作者玉村丰男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上班族的生活,早在二十几岁就开始做自由职业者,27岁时开始从事写作,依靠出版社、杂志专栏向他约稿,靠写字谋生。做自由职业者听起来很从心所欲,不工作的时候就是周末,可是实际上,做自由职业者对自律性的超高要求就足以让我望而却步,且从作者的四十岁以前的经历来看,自由职业者一点也不比上班族更轻松,一个月三十个截稿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有稿子要交,光是想想压力就很大。除了写稿,作者还要录制节目、讲座、采访,这样的忙碌,也意味着充实。 但是以透支身体为代价的忙碌,让作者在42岁时病倒,吐血,输血时感染丙肝。以疗养身体为契机,作者和妻子搬到了日本信州的乡下,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并且一住就是二十几年。作者一边接着写字、绘画。渐渐地,还当起了农夫,开始种植葡萄,又在葡萄园的基础上经营起小小的酒庄,配合着又开起了餐厅。 本书内容是作者刊载在报上的连载,集结而成,一篇小随笔,一幅作者自己画的铅笔画,和对画作中植物的简单描述,构成了一个小单元,画的对象多是作者在乡间散步时看到的,随笔的内容多是作者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偶尔夹杂一些作者回忆的小故事,也有一些对现代生活的浅浅淡淡的思考,字里行间透出从容和达观,恰到好处的自黑充满了幽默感。 读到作者一步步向牛仔裤屈服的过程,活脱脱就是上初中时候的我,拒绝被潮流卷走,大概是青春期的我独特的叛逆方式,不是要破洞的牛仔裤,而是压根儿就不想穿。再看看今天的我,衣柜里全是牛仔裤。 读到作者一次次把头发剪得更短,以求最后用光头来应付中年谢顶的窘境,一边又做到不动声色,让周围人察觉不到变化,真是一个讲究(心)策略(机)的可爱老头儿。 老人家记忆力衰退的忧愁,到了作者笔下,竟然也成了一桩趣事,令人莞尔。

  作者写到母亲为家人做饭,以为老了就可以为自己做饭,但真等到孩子们都长大离开,就不做饭了,渐渐衰老下去。“吃饭须有人相伴,做菜须想着做给谁吃才去做”,让我想起平日都简单吃点,等我回家就张罗满满一大桌的爸妈,忍不住泪目。 作者写的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生活中极小的事情,而正如作者所说,“在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中消磨着时间过日子,这就是生活本身吧”。我不知道多少人跟我一样,得了念书的后遗症,总是把事情分为正事和非正事。读书的时候,除了读书,其他都不是正事儿,优先级都要往后放。工作了之后,工作是正事,好似吃饭、睡觉都是为了让我去工作服务的。但是,仔细一想,哪里不对,明明工作、读书才是生活的一部分。世间大概并没有正事和非正事的区别。总在思考和追寻意义,忘记了生活本身,大概是本末倒置了吧。作者可真是给了虚度光阴的好理由啊。转念再一想,认真生活,也不算虚度光阴吧。 我用神游的方式,跟着作者的笔触,体验了一番他在信州乡间的生活,对光阴、对时间有了更多的体会。为什么我们在现代社会里,常常有虚无感,有浪费生命的感觉?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时间规定、定义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无论我们做什么,好像时间都作为一种客观的尺度,在流逝,一定要有什么产出,才能填满时间的空缺。但是过着隐居生活,或者说过着一种更接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时间不再是机械钟表上的时间,而是根据我们做的事情来定义,我发呆了,那么这段时间就是发呆的时间,我散步了,这段时间就是散步的时间,我写字了,这段时间就是写字的时间。 现在的我,还没有能力和勇气去过作者那样真正的隐居生活,虽然心向往之。然而,我也不大沮丧,作者在谈及自己对手机的超低需求时提到,“所谓隐居,不就是从世间交错杂乱的信息中超脱出来‘隐而居之’吗?”在智能机全面入侵我们的生活,信息超载的当下,我们真是无处逃遁,要隐居吗?试试关上手机,或者,哪怕一个小时不看手机,我觉得这比让我一天不吃饭还难。不过这是我现在的隐居愿望。

  《隐居的愿望》读后感(三):替现代人诗意的栖居

  对于中国人,说到隐居,第一时间想到的便应是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了吧。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中国历代文人的隐居提供了一个范本,《桃花源记》更是描绘了一个人间不可触及又比人间还充满人性的梦境,令人想往。斗转星移,现代人隐居的愿望并未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消失,反而随着城市丛林生存压力的加大,这种愿望被越来越多人提及和思考。前几年“逃离北上广”的热潮便是一个体现,当下一部分人选择辞掉快节奏工作,去租一片地,开旅社、开绿植围绕的工作室,让自己慢下来,也是为实现自己“桃花源”梦的而做出的实际行动。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罔顾生存的压力,干脆帅气地选择隐居,一则现实确实不允许,二则盲目的跟风“隐居”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的了隐居中的孤独和经济的压力。于是,在纷乱复杂的现实世界中,阅读他人隐居的经历,便可以成为一种让自己心灵暂时停泊的方式。

  关于作者玉村丰男的认知,最早源于前几年在中国出版的《全球蔬菜纪行》一书。在那本书中,他将自己法语学习背景、欧洲留学经历和对蔬菜与饮食的热爱完美结合,把蔬菜的前世今生和各种与蔬菜有关的西方世界与日本的传说、故事娓娓道来,非常有趣。与《全球蔬菜纪行》的知识性相比,《隐居的愿望》更偏重于玉村丰男的人生态度和性情特点。

  纵观古今,能耐住寂寞的隐居者一定是懂得自得其乐的人。在书中,玉村丰男的这种“自乐”就有所体现:写自己出生“每逢信念到来,一想到五十二岁的父亲和四十五岁的母亲,在战争末期正月的灯火管制下还在努力造人,我就有种复杂的心情。”;写令人后悔的消费“自那以来,我一边深深后悔着为什么没在被价格惊到的瞬间扔下脸面逃走,一边每天晚上用指尖将那面霜抠一点点抹在脸上。”;写找四叶草“不知为什么,总会有人擅长找四叶草而有人不擅长,虽然数量如此之多,我却花一个小时也无法找到。”这种自得其乐的状态也许是性格使然,玉村丰男提到他自己虽然不喜欢体育课,但却很喜欢一个人运动。若没有这样乐于享受一个人独处时光的性格,纵使众多趣事在眼前,也是发现不了的吧。

  玉村丰男这种淡然处世的态度不仅体现在能自己玩的高兴,还体现在处理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上。日本人擅长写猫、写狗,无论图片还是文字到最后往往会另读者观之落泪。而玉村丰男笔下的狗,让我感受到的没有分离的不舍,而仅仅像在暂时送老朋友出远门一般,仿佛这种分别因还有在另一个空间相会的那天而变得很平常。与古代隐居者相似,玉村丰男平日主要从事田园劳作,只不过比古代人的隐居生活过的更加富裕。对待田园、对待自然,甚至对待灾难,玉村丰男那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更加明显,“踏实的农夫,种的是自己看不到果实的树。”“到时如果任葡萄树枯朽,农庄荒芜,也不算坏。我内心总觉得,人力改造自然建成的东西,终归要还给自然。”叮嘱人奋进的文字会让读者热血沸腾,而这样散发着自然味道的语句则让人放松和舒服。在奔忙中读上几篇,顿觉自己疲惫的心得到了一些抚慰。

  书中配有很多插图,实际整本书大部分内容就是玉村丰男在报纸上连载专栏文章和画稿的集结。插画用色古典素雅,正好我最近在学习水彩,便临摹了几幅。可能与作者年纪和心境有关,个别画作透出一丝丝暮气。总体来说,作者是宽容的,这种态度能透出纸墨,感染到读者。我们无法脱身于现实,隐居的生活遥不可及,却不影响我们可以更宽容的对待自己。正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雪夜,新雪覆上旧雪时,“红泥小火炉”的气氛便算得上是一个微型隐居场景了;朝阳初升时,早起晨读,闻街声渐浓之声也有着隐居的况味。可能接下来你会被孩子的哭闹声打断,可能会因工作琐事而无法继续,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在心里为自己留一块地方,装下这小小的隐居的愿望。

  《隐居的愿望》读后感(四):为什么「放缓节奏、返璞归真」的生活总是让人向往?

  前些日子,看到关于薛佳凝带发修行的新闻,提到她时,人们总是在她的名字前带上「胡歌前女友」的头衔。坦白讲,我并不了解她和胡歌之间的故事,只熟悉《粉红女郎》里的那个「哈妹」。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看采访薛佳凝的那个视频时,被她提到的「海明威」「安静」「干净」吸引住了——那个曾经让我觉得可爱、叛逆的小女孩,那个追潮流、爱时尚、憨直热情、不知爱恨的小女孩形象已经彻底被这个视频颠覆了。

  薛佳凝是爱看书的,她随口提到的「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并不让我吃惊。

  她也是爱思考的,那些「我成长了没有」「性格就会被固定」「已经被掏空了」「该补给一下自己了」,让我想到她是否在读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时,也注意到了那句「我已经学会决不要把我的写作之井汲空,而总是在井底深处还留下一些水的时候停笔,并让那给井供水的泉源在夜里把井重新灌满。」

  她每年进藏,给自己留一个小小的世界,安静地、干净地生活,我们通过她的这个窗口,能够看到她内心的快乐与富足。

到了一定年龄,我们就开始正视生命本身

  在看视频的同一天,我恰巧收到了朋友寄来的《隐居的愿望》(作者为日本作家玉村丰男,集种植者、烹饪者、评论家、画家于一身)。玉村丰男因为身体的原因,与妻子隐入山林,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们种菜、作画、写作,夫妻二人日常的生活状态让我觉得有趣极了。

  放下书后,那句「我是为了锻炼深层肌肉才去山里走的,她却说这是老年人的爱好」,还是会惹得我一次次发笑。想来,无论是一个人,还是夫妻二人,所谓隐居,不就是从世间交错杂乱的信息中超脱出来「隐而居之」吗?

  或许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者说是「隐居的年龄」,我们就会想到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在这些宝贵的时间里,想好好看着眼前的人和风景度过。我们开始正视生命本身,在所谓的有意义和无意义之间,找到一种节奏,让人舒服的节奏。

点起地炉的火,看看窗外积雪三尺的景色

  聊起隐居,我想到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极为推崇的诗人高村光太郎(1883-1956),之前读他的《山之四季》,我不禁被他文字间的素雅、质朴、安静之美所吸引。高村光太郎的山中隐居生活真的是一个人隐居到深山老林里去了,但也唯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我们才会在他的文字里看见那么干净、真实的山间环境——

  在下雪的日子他写道,「我很喜欢雪。一到下雪的天气,我就从屋子里跑出来,感受白雪从头顶将我覆盖」;

  在听到鸟鸣时他写道,「只有黄莺的叫声永远是优雅的,且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把周围的其他声音都掩盖。它们的叫声还能够横渡山谷,在寂静的山岭间久久回响,余韵无穷」;

  在感叹植物的生命力时他写道,「所有的植物仿佛瞄准了初春到夏季的土用(一年有四次土用,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往前十八天;编者注)这段时间,凝神屏息,一口气窜上来。每到这时,山中的绿色植物所散发出的那种强烈的生命力,就像是熊熊燃烧的火焰,那气质简直能把人和动物都盖过去。」

  美是美,震撼是震撼,可惜我们多数人显然是没有勇气过这样的生活的。就连高村光太郎有时候也会觉得「大雪覆盖的山里生活是清静寂寞的。一个人待的时间长了,我也想见见别的人。就算不是人类,只要是活着的生物,哪怕飞禽走兽都可以」,更何况我们呢?

  只是啊,「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六平米小屋中间,点起地炉的火,看着窗外积雪三尺的景色,便不由得想起了日莲上人被流放到佐渡岛,在塚原的一间庵室里被雪掩埋的故事。」这样的画面真的太美好了,所以才引起人们的无限向往。那些能够安心观望「窗外积雪三尺的景色」的人,想来总是带着脱俗的人生趣味的吧。

感受流逝的「每时每刻」,和时间面对面

  作为普通人,我们更接地气的「放缓节奏、返璞归真」生活,大概就是被称为「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民谣音乐代表」的周云蓬所说的《午夜起来听寂静》。

  「人老了/贪财怕死睡不着/午夜起来/听寂静/缓慢的呼吸/时间跟你面对面/无可打发/往事站在背后/一言不发/房子装满你/就像不明原因的临时停车/心脏一下下地倒计时/我们一起虚度到黎明。」

  同样是不抗争,似乎有点颓废的「虚度」——感受每一个流逝的「每时每刻」,能够与时间面对面。过了某个年龄之后,这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却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我们总是被各种俗事缠身,追求名啊利啊,理想啊抱负啊,就像海明威所说的那样,「所有的一代代人都让一些事情给搞得迷惘了,历来如此,今后也将永远如此」。

写在最后

  周云蓬说:「我到处走,写诗唱歌,并非想证明什么,只是我喜欢这种生活,喜欢像水一样奔流激荡。我也不是那种爱向命运挑战的人,并不想挖空心思征服它。我和命运是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形影相吊又若即若离,命运的事情我管不了,它干它的,我干我的,不过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罢了。」

  究竟又有多少人明白命运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呢?又要经历多少故事与事故,才能坦然接受这样的答案呢?这个冬天,其实不需要听那么多、说那么多的,只是欢喜见到更多的人能够点起地炉的火,看看窗外积雪三尺的景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