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岳飞》读后感锦集

《细说岳飞》读后感锦集

2020-10-2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细说岳飞 读后感 

  《细说岳飞》是一本由顾宏义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说岳飞》精选点评:

  ●三观在眼下就算相当可以的了,但是和作者以前几本写南宋初的书一样的问题:1军事部分老想“科普”,但知识储备并不够,错误太多;2其他方面的史实熟悉程度也不够,硬伤不少,需要写bug集的那种;3文献出处不严谨,像韩清是李娃表弟、岳云的老岳父是中牟县令什么的,这不就是王曾瑜老师小说里的设定么。。就别“传说”了吧。160多页的书,深度不够,bug又这么多,外加“立储犯忌”“岳珂吹水”之类“政治正确”的套话也看着不顺眼,还是两星了。

  ●问题意识还是清楚的,至少不神话。

  ●顾老师通俗之作,考证了岳飞的不同形象。

  ●茶余饭后浇块垒。

  《细说岳飞》读后感(一):刷新与纠正我对岳飞的历史认识

  我作为岳氏家族中的一员,对岳飞的了解仅仅来自于清代金丰、钱彩编著的《说岳全传》,以大鹏金翅鸟化身岳飞为开端,同时把秦桧、王氏的形象也做了神化,从神界发生的一段矛盾,引入人间,由此展开一段故事。但小说毕竟不同于史实,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参杂了过多的人为因素,注入了太强烈的目的性,不能作为正史来关注。在读完顾宏义教授的《细说岳飞》之后,刷新了我沉淀内心很多年的老思想。

  例如《岳母刺字》一文中,人们惯常的看法是来自民间传说,岳母因飞不思进取,故在飞背刺“精忠报国”四字,要求儿子做个忠臣,报效国家。至此,《说岳全传》中的描写可以说覆盖了多少代读者。但是,史实如何呢?在作者考证的笔下,刺字与宋朝募兵制有关,以“刺字为兵”的方式,区分士兵与平民,内容则以部队番号居多。另一面,刺字也应用于犯罪充军发配者,且刺字位置相对明显,便于识别与管理。而岳飞刺字的内容与位置,皆不属于上述两种原因。就是说,史实中的岳飞是否真有刺字,是个疑问。

  一本考证历史人物传说与史实矛盾的作品,这个论述过程,也是带领读者思考的过程、发掘史实原貌的过程,是各类证据对比的过程。在阅读本书中,我充分享受了这个过程。

  作者在“岳母刺字”这个专题中,还探究了“尽忠报国”与“精忠报国”这一字之差的可能性原因。即史料记载,宋高宗曾御赐岳飞“精忠报国”四字,通过激励他来稳固其统治。直至明朝后期,北患严重,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刺激来巩固汉人政权。

  这本《细说岳飞》,可读性较强的一点就是,不依时间顺序为基础,而依专题专论的方式为读者讲述,从岳飞的各个角度,依次阐述史实,同步对照小说与史实之间的矛盾。

  我最关注的是岳飞死因。按小说描述,是秦桧主张的与金和解,与岳飞主战意见不合,才逐生杀念。按《细说岳飞》中的分析,是主战的想法,影响到了宋高宗本人的统治,秦桧只是宋高宗的帮凶,是宋高宗意见的积极支持者,遂听从皇帝的意思,造成一代名将怨沉风波亭,宋朝的抗金基础,也随之自毁。随后的时间中,宋代皇帝也处于某种统治考虑,为岳飞正名,这之后,老百姓才敢公开以各种方式纪念岳飞。

  阅读《细说岳飞》的过程,是剥开外表看内在的过程,要读这样的分析文章,才能了解到真正的真相。

  《细说岳飞》读后感(二):还我河山——岳飞的传奇人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虽然历代对于《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否确为岳飞颇多争议,但是词作中塑造的忠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却感动了无数世人,其饱含的精忠报国情怀也成为千古绝唱,在神州大地上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大举南侵,岳飞奉命率部与金军主力鏖战。在挫败金军南下势头后,南宋军队进入战略反攻。岳飞率岳家军一路长驱直入,以恢复中原故土为目标,先后取得郾城、颍昌大捷,重创金军精锐“铁浮图”、“拐子马”,士气大振。金人兵败如山倒,岳家军所向披靡,兵锋直指故都开封。然而正当前线捷报频传之际,狼狈为奸的宋高宗与秦桧为向金朝求和以确保自己的统治,竟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严令岳飞班师。君命难违,岳飞挥泪辞别中原军民,眼睁睁看着北伐宏图大计废于一旦,悲愤中喊出千古名句:“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回朝后不久即遭昏君奸相迫害,身陷大理寺诏狱,最终被以“莫须有”罪名冤杀于风波亭。一代抗金名将死于自家君相之毒手,令万世后人扼腕痛惜。

  宋高宗与秦桧害死岳飞后,作恶心虚,为掩世人耳目,不惜利用手中权力,采取各种手段对有关岳飞生平与战功的文字记载加以篡改、捏造和销毁。因此,岳飞波澜壮阔的战功事迹也就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本书作者独辟蹊径,在有限的史料中探微索隐,并结合《说岳全传》等历史故事与小说,两相比较与分析,还原了一个历史真实的岳飞。全书从岳飞出世、从军说起,选取袭金陵、战江西、征曹成、收襄阳、平洞庭等岳飞军旅生涯中的几次重大事件,围绕着他与当时南宋文臣武将以及高宗、秦桧间的恩怨情仇铺展开去,给读者展示了一代名将在风云诡谲的政治形势下尽忠报国、忠贞不屈的气节以及悲壮的人生际遇。

  读罢此书后掩卷长思,我深深为岳飞高尚的爱国情怀与人格魅力所吸引,被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明纪律所折服。其实,一代将星的陨落并不可怕,如果南宋君臣坚持“抗战”的精神与理念不动摇,那么可以预见江山代有英雄出。可怕的是,此后直到南宋覆亡,政坛气氛始终窒息与黑暗,昏君奸相一再出现,政局暗乱不可逆转,彻底丧失了继续产生英雄的土壤。“恢复中原”终成泡影,留给后世仁人志士无尽哀思。

  可见,战争胜败常常并不取决于外敌之强弱,而是依赖于内政之是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政明。如今回首南宋初年那段久远往事,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铭记与反思。当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时,这种铭记与反思无疑是我们最需要的,因为悠远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原本就是成就未来的财富。

  《细说岳飞》读后感(三):随手记几个比较硬的bug

  草草翻了一下,印象比较深的大概有这么几个地方:

  1、牛头山之战不是遭遇战是袭扰战,岳家军在南京的战果也没什么可怀疑的。金军当时本来是想在南京长期驻扎,以此地作为日后再次深入江南的前进基地。如果不是岳飞以少后勤无援军的一旅孤军反复游击袭扰,最终迫使金军改变意图全军撤走,南京很可能一直为金人所盘踞,南宋也就无法在东南立国了;

  2、岳飞第一次觐见赵构不是平曹成之后,是建炎四年(1130年)收复建康之后;

  3、绍兴三年(1133年)牛皋、李横、李道、翟兴等人组织的北伐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京西义军小胜即骄,军纪松散,为敌所乘;而是因为牛皋等人打到朱仙镇以后,金军来援,金军有甲义军无甲,正面刚不过,所以落败而且被一路反艹到了襄阳;

  4、绍兴十年(1140年)岳家军第四次北伐时,杨再兴之所以战死是因为率300骑兵武装侦查过程中猝然与敌主力相遇,又不肯退却(很可能是杨再兴判断有误或者求功心切。顺便提一句杨再兴在岳家军将领中的名气大,但实际职位并不高,只是“将”一级的军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团长营长。跟王贵张宪牛皋董先这些“统制”级别的中层不是一个层次),不是因为马陷小商河,更不可能有“雪掩河道”——岳家军当年北伐是在夏秋。所谓“雪掩河道”“马陷小商河”应是错记了《说岳》里的说法;

  5、“铁浮图”和“拐子马”应是两回事,是兀术在郾城之战最后关头迫不得已使出的临时战术。邓广铭先生在此处的考证已经有些过时了,乾隆的说法更不足为据。——以三马相联的战术南北朝时期即有人用过,并非不可行。其目的在于利用重装骑兵的冲击性和心理威慑作用突破宋重装步兵的阵型,是符合当时交战进程和战场状况的;

  6、岳家军将领韩清是岳飞后妻李娃的表弟、岳云妻巩氏的父亲是中牟县令、宋军将领,这两个说法都是王曾瑜先生在宋代纪实小说里虚构的,就不要“传说”了吧。。。

  另外书里有比较明显的错字,比如“于国于民”(还是一个类似结构的别的词儿。。忘了)“于”错写成“与”了;还有有一章的标题应该是“曹成”错写成“曹用”了。

  剩下还有一些,比如岳云之所以相传是养子是因为岳飞忌讳提前妻;牛皋曾经向岳飞建议杀杨幺军俘虏可见性格鲁莽;民间演义对岳飞生前的声威有夸大。。。等等诸如此类,其实也是比较想当然的说法,史实中有大量反证。不过已经不大好算硬伤了。至于建言立储所以惹来赵构疑忌、并非单纯因为反对和议被兀术点名才被杀之类的观点,若再反驳,于当下环境下似乎更是近于无理取闹,所以不提也罢。反正时势潮流所致,人言汹汹,也不差这点了。

  总的来说作者对岳飞还是敬仰之情为多,看的、收集的材料真不算少(比如配的图片里居然有磁县鼓楼的照片。。我还以为只有我会DT的去照这个= = 另外还看到了赣州宋代古城墙的照片,也很亲切),论述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比如点出了岳飞和秦桧交恶很晚,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明显矛盾,甚至直到绍兴十一年尚在秦桧试图拉拢之列就算一个亮点;再就是写1141年第三次援淮西时没有受王次翁直到寺地遵之流的观点影响于今也算难得。无奈这段历史太过复杂,一手文献庞杂浩繁且需要下大力气鉴别辨析,单凭“玩票”和兴趣很难驾驭,更难与王曾瑜这样的专家相提并论。所以如果想了解岳飞、岳家军乃至南宋初年历史,还是直接去看王曾瑜先生的著作最为快捷“靠谱”。这本还是有点浪费时间了。

  顺便不造是不是我的错觉,感觉作者从十多年前的宋金战争纪实开始,就没少借鉴王曾瑜先生的相关著作,不少地方甚至行文都差不多,但又给人感觉不大爱提王曾瑜先生的相关成果,未知何故。

  最后吐个槽:

  如果给历史人物百分制打分的话,历史上的岳飞能打98分;说岳里的岳飞大概50来分;王曾瑜先生一系列著作和小说里的岳飞70上下;至于当下一些“史学新秀”“宋史大家”乃至各路“姿势分子”笔下的岳飞,只能特么是负无穷。

  所以但凡试图以《说岳》对照史实为框架为行文主线的“历史科普”著作,基本看看作者对《说岳》的评价,就可以大致看出书的成色如何、作者于这块的积淀又如何了。

  ——比如我是真不觉得岳飞头三次从军的经历哪里比说岳逊色~ 明明传奇的不能再传奇牛掰的不能更牛掰,而且如郑振铎先生语简直牛逼的不像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的英雄而像西方古典英雄好么(这是我概括的大意。郑振铎先生当然不会说这么糙的话,但是原话我想不起来也懒得查了)

  《细说岳飞》读后感(四):找寻真实的岳飞

  -他守护的宋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他自己的爱国美名却流传千古。

  精忠报国是民族英雄的代名词,是岳飞第一次让这四个字有了现实意义。读来他的《满江红》是那样的畅快淋漓,看到他的冤死入狱是那样的心痛不已。岳飞是我们心中的那一抹传奇,传说、戏剧、小说尽是为他而名,不过,人们却忘记了追寻历史深处的真实的岳飞。

  顾宏义老师的这本书正是着眼于对《说岳全传》等小说与现实岳飞之间的差别的分析,横向对比加纵向叙述让读者可以对岳飞有一个立体的了解。

  文学作品中岳飞的身影为何会和事实有偏差无法和岳飞所处的大背景脱离关系。昏君奸相是他的不幸,关于他的文字记载也在这场灾祸里或被篡改,或被销毁。人们也用口口相传的传说为岳飞鸣不平。深处乱世后来人也借演绎岳飞的事迹来直抒胸臆。或许这也是岳飞为何如此吸引后来人的原因,探究他,既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必然。

  岳飞的传奇始于征战,也落幕于征战。岳飞参加过的战争主要是平内乱和收失地两类。内乱很多,但是真正能上的了台面的确没有几个,小说里倾向于把占山为王者的目标拔的比较高,不过其实现实里趁乱而起者大都是想显摆一番罢了。作者主要介绍了战江西、征曹成、平杨幺这几场规模较大的战役。

  综合这几场平乱,我觉得岳飞固然有正规军队的优势,但是不能忽略他的“谋略”,尤其是他迅速地找准时机出击,可以猜到因此减少了多少不必要的损失。李成在江淮的崛起于建炎末年的进军北归和宋军无力北上之时,强征农民,拥兵数万,所掠之地的宋军大都望风而降。韩世忠、刘光世等人的推辞让宋高宗再三斟酌之下选择了张俊为招讨史,岳飞的军队即在其麾下。张俊部与李成的大将马进部在洪周相持了一个多月。岳飞向张俊提出了他的破敌之法:断生米渡口,之后的战局是:杨沂占生米渡口,岳飞从背后破敌阵,大军正面夹击,马进败退筠州。马进在筠河布阵10万大兵,但是却被岳飞的“200骑”迷惑了双眼,200骑之后埋伏的伏兵和来增援的张俊大军将马进部大的落花流水。征曹成的一战最精彩应该就是岳飞的“间谍之法”。不过曹成部倒不是特别顽强,几乎遇到岳飞既是在一路兵败和后撤。贺州,即是岳飞施展“间谍之计”的地方。岳飞部下擒获一名曹成的间谍,岳飞随口说出大军将要在茶陵就粮,之后装出失口之状,再将间谍放走。岳飞这招麻痹了曹成,之后岳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天未亮前攻入曹成大寨。孤注一掷的曹成在桂岭的决一死战的幻想也被岳飞浇灭。不过在《说岳全传》里是岳飞故意向金军间谍交了一份密信,这个反间计让兀术逮捕了刘豫,不过自己和作者一样也比较不太信这个传说,作者也提到这个传说比较像把岳飞放曹成间谍和岳飞散布刘豫欲归附宋朝的几个史实加以编撰而成的,并且小说征曹成的故事的时间也和真实史实有些出入,也是需要注意的。平杨幺一战,岳飞赢在了“ 攻心 ”,黄佐、杨钦、全琮等杨幺心腹相继在岳飞的劝诱下和对岳飞的信任下投降,从内部瓦解让岳飞省去了岳飞在水战上浪费的时间,小说中的杨幺部下献地理图等神奇的故事也是由此事生发开来,有一种起伏跌宕惊心动魄的感觉。这场平乱,也让岳飞在仕途上更进一步,是岳家军发展的重要一步棋。

  收失地中不可不提的是郾城、颍昌大捷。对外作战,岳飞显得更加勇猛和凶悍,因为对金之战是一场精兵与精兵的较量。不过这场大捷的竟是来源于李若虚的“抗命”,岳飞本要支援友军,但谁料发兵之后巫术已败走开封,李若虚的担保让岳飞得以继续进攻,6月25日收复蔡州,闰6月19日,张宪击败韩常军,攻克颍昌府......但金军不甘失败,派精兵6000余骑反扑颍昌,但又被董先和姚政打败;7月8日兀术侦得岳飞将率少量骑兵出现在郾城,亲率15000亲兵已铁浮图拐子马迎战,岳飞的部队以其特有的砍削马足的方法生生的打败了兀术的金军。兀术再率12万人转攻颖昌,这是一场血战。13日,杨再兴率领的300骑兵在郾城北小商桥与金军遭遇,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岳飞估料到金军要进攻,果真14日兀术便携大部人马而来,王贵岳云部在城外杀敌,董先、胡清二将守城,激战了几十个回合难分胜负,最后守城士兵冲出城才扭转了战局。5000多金兵阵亡,金军统领夏金吾、粘罕索阵亡。顾老师也分析到小说中的朱仙镇大捷有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从郾城、颍昌大捷改编而来的,或者可以说朱仙镇大捷是由后人虚构的,并且之后描写的宋廷连下十二道金牌,时间上也和史实有出入。并且真实情况下的班师回朝并不是因为只只是因为宋帝的下令,还因为岳飞的军队已经孤军悬于敌后,当然让张俊、杨沂等人的回撤也是宋高宗下的命令,这个命令比十二道金牌更狠,也让岳飞没有了孤注一掷的退路。

  当然作为一代名将,这本书里还详细分析了岳飞的家庭身世、岳飞手下的名将、还有宋金方面的“名人”,如张邦昌、刘豫,还有岳飞和宋高宗、秦桧、韩世忠等人的微妙关系,以及风波亭之案、《满江红》作者的揭秘,基本涉及了岳飞的各方面。《满江红》是岳飞的传世名作,但是其真实性也是有人质疑,有人同意,而且作者在这章所提到的一些考证和对比我觉得很有用,这种研究和思考的方法我觉得也是需要读者所掌握的 ,不过不管作者是谁,这首诗中所传出的浩荡正气是在一直激励着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儿女的。研究岳飞的意义和乐趣,我认为也正在于此。

  怒发冲冠,是岳飞之胆,臣子恨,是岳飞之心,收失地,是岳飞之志,小说中的岳飞是后人的寄托,真实的岳飞更是对岳飞崇高的敬意!